《伤寒悬解》——湿家之为病(二)

湿病六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1 发汗泻湿之要点;一,阴雨天不可发汗,二,不可大汗,取微微欲似汗,则风湿俱去。

2 大汗者,则汗出阳泄,故风气去而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必取微微似欲汗出,方能风湿俱去。

湿病七(与《金匮》卷四,湿病八,麻杏薏甘汤同)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伤寒之义。汗出者,为风泄也,伤于寒闭,则内郁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所致,即是典型的伤寒之义。

2 汗出者,为风泄卫气也。汗出则风气外达,湿也外泄,寒出而寒闭,则风湿相抟,名曰风湿。风湿壅遏,不能外泄,则一身尽疼,寒从外闭,湿从内阻,经阳不泄,则见发热也。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时剧。

3 汗出之时,伤于外寒之闭,则风湿相抟,不能外泄,即为风湿之定义。

论;本条风湿之定义,对比历节的定义;《金匮》脉沉而弱,汗出入水,如水伤心,历节疼,黄汗出,此名历节。风湿区别于历节。身疼关节疼,不能一股脑全部定性为风湿性关节炎。听着没错,实为两病,不能混为一谈。

思考;汗出寒闭,此病风湿,却不病湿热身黄证,也不是麻黄连翘小豆证。六经体系病与六邪之杂病,同是湿盛,病却不同。仲景体系,虽然很细,但后学者,若想融汇贯通,难度很大,理论研究,加临床实验,加长期积累,加挖掘黄师理论与众家经验,缺一不可。仲景提纲极简,越想细细学,越容易迷路,误入岐途,而走火入魔,有时候不要去想那么多为什么,就直接简单粗暴的按照提纲,照葫芦画瓢就行。后来之人,在也没有那种窥探天机与人事的超能力。

4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而伤外寒之闭也,此提纲之“风”,即是伤寒之义。《内经》中伤寒,皆言伤于风,风寒之字不同,但病理相同,如《伤寒论》言寒,《内经》言风,《难经》则言伤寒有五,黄师解为外感,此风皆是伤寒之义。学完太阳篇,学完黄师,你就知道,此风即是寒,寒是用风来表达,不要真的误以为外风之吹袭而伤人也,外风即是外寒之义。《金匮》卷十,水气二也有此解可以参考。正是因为直接理解为外风伤人,故导致太阳篇中风,都以为也是外风,对太阳篇风寒之别,一直都分不清,更不用说伤寒有五之理。

论;风湿和历节不是一个病,此当区别,风湿偏于全身,历节偏于局部,此为最简单的分法。风与湿者,皆是内风内湿,因外寒而发病也。

5 此病麻黄发汗,是开窍泄湿,杏仁理肺宣气,薏仁甘草燥湿培土。此剂量不大,取微微汗出之义。此不内虚,汗也不畏伤阳,此是对症之治,又能解表,又能泻湿,又能宣肺,故大胆用麻黄,不必畏之。

舌苔白滑,火衰而金寒

湿病八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1 伤寒八九日,表寒里虚,风虚不泄,湿盛内阻,则风湿相抟,营卫寒涩,风湿壅遏,经脉滞涩,故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为风虚,涩为血寒,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通经解表,附子温营虚之血寒。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此就是经络湿盛郁阻而风虚,不能外泄汗出,则内泄小便,加白术泄湿,去桂枝之疏泄。793页,若小便不利,此应桂枝加附子,暖水达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在表而不在里,而水道过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术以补津液也(泄经络之湿义)。去桂加术汤,泻湿在中,对比麻黄加术汤,泄经络之湿。

  脉浮虚而涩者,湿在经络,则浮为风虚,涩为湿阻,风虚不泄。去桂枝之通经,加白术泄湿,附子温燥脾肾。去桂枝之通经解肌,以防大汗出,取微微似汗。风泄而汗出,则风湿俱去。

论;余也没看懂,再研究一下;(保留再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

伤寒表郁,则风湿相抟,“风”虚不泄,则用桂枝,通经解肌,“湿”盛郁阻,则用白术,泄湿通经,

风湿相抟,则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者,此无里证,也不水逆,(观五苓散)浮为风虚,涩为血寒,风虚不泄,此风湿相抟在表,经气内壅,桂枝附子汤,桂枝通经解肌,附子暖血而去寒,风泄皮毛,经气外达,则汗出湿泻而痛解。

风湿相抟,则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此无里证,也不湿热,(观湿病三与茵蒸汤),浮为营风不能外泄,涩为湿盛而壅阻,此风湿相抟在表,经气内壅也。去桂枝之通经解肌,加白术燥土化气,以泻经络之湿,附子温燥脾肾,湿泻风达,汗出则痛解。

湿病九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 风湿相抟,必有外寒之郁,而湿流关节,若能外出为汗,不能内侵关节。筋聚于节,风湿相抟,则痛不屈伸,气道郁阻,皮毛蒸泄,则汗出气短,小便不利者,湿盛木郁,水无泄路,汗出则恶风,是卫虚而恶寒,故不欲去衣,或营卫不利,经络壅阻,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温脾胃而通经络,则风湿泻矣。内而泄湿,疏木通经,阳气来复,风湿自解。

2 桂枝,通经解肌,汗出湿泻,白术,利其小便,燥土泻湿,湿有泻路,则不侵关节。附子,温燥脾肾,绝湿盛之本。水温土燥,木气升达,阳回之风,外泻汗出,内泻小便,湿气外泄,则病愈也。

白术桂枝,通经泻湿,治风湿之主药,附子温阳逐寒,甘草培土,白术泻湿,还不伤燥,还能生津渴。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4

    ▌条文 桂林本伤寒论5.25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解释(巴豆剂误下) 现在很不容易 ...

  • 2021年水运不及,太阴司天,民病寒湿证治

    2021-03-162021年水运不及,太阴司天,民病寒湿证治(2021-03-15 17:58:37) 转载▼标签: 五运六气太阴司天寒湿湿热冯建伟辛丑岁水不及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其在人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一.概述  (一)痉病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  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二)湿病  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 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 病位:肌肉 ...

  • 湿病

              <金匮>湿病,与痉喝杂处一章,今依据<金匮>首章风邪理论及脏腑观,重新梳理如下.            承启: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 ...

  • 《伤寒悬解》——湿家之为病

    湿病九章 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湿为土气,土居水火之中,水阴而火阳,阴阳交感,水火相蒸,则生湿气.火盛则湿化而为热,水盛则湿化而为寒.湿热者,治以燥凉,湿寒者,治以 ...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坏病(总纲两条)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 ...

  • 《伤寒悬解》亡阳坏病——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九十六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者,此是汗出亡阳,阳不内交,阳浮之热,也就是阳飞之热.其人仍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少脏脏病——亡阳死证与阳回不死证

    少阴亡阳死证六章 1 少阴脏寒,阳绝则死,以下皆是亡阳死象.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 少阴脏寒,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寒阴盛也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