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冯五金

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是“医方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消化性溃疡

1   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上消化道,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关的溃疡性病变。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室内。中医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胃脘痛”“痞证” “心痛”。

2   经方运用

2.1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始见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条。药用黄芪、桂枝、芍药、饴糖、甘草、生姜、大枣。全方建中补虚,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是治疗由脾胃虚弱所致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之良方。

黄芪建中汤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著称,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等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属于脾胃虚寒者疗效肯定。何氏等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服药2周后,其中41例自觉症状消失,有效率91% ,36 例经胃镜检查溃疡已愈合。陆氏等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7例,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作比较,服药2周后,两组愈合率分别为94.2%、75.1%,差异有显著性。周氏用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服药1月后,治愈3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7.7% 。

2.2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为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而设,但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此,可延伸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甘草两药组成,该方药少而力专,当属治痛第一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有镇静、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肌使其弛缓,消除挛急,白芍药则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有镇静作用,与其他方药配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痛症。但在应用时需注意,此方在发挥其缓急止痛功效时应用大剂量,白芍药可用至30~60g,甘草用至15~30g。

芍药甘草汤具有补虚敛阴、缓急止痛之功,还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平滑肌张力,抑制胃肠运动和镇静中枢性疼痛的作用,故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消化道溃疡能收到良好效果。脾胃虚寒型加党参、黄芪、茯苓、干姜;胃阴不足型加沙参、麦门冬、当归、生地黄;气滞血瘀型加乳香、没药、丹参、川芎;肝胃不和型加柴胡、白术、陈皮、茯苓。

2.3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其方配严谨有据,精炼得体,并包含了仲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规律。

《中国中医药杂志》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81例,药用半夏、黄芩、木香、白芷、枳壳、槟榔、炮姜、炙甘草各10g,黄连6g,川楝子、元胡、乌贼骨、党参各15g,白芍、煅瓦楞子各20g。

常用加减:胃脘痛甚加细辛3g、桂枝10g、田七粉5g(冲服),以温中散寒,活血止痛;胃中嘈杂加焦山栀10g、竹茹10g、吴茱萸3g等,以辛开苦降;胃脘痞闷、呃逆、嗳气者加代赭石25g、炒莱菔子30g,以降胃除痞、止噫;大便稀软或泄泻者加山药30g、赤石脂15g、田七粉5g(冲服)以涩血止血。14天为一疗程,一般2~5个疗程。

治疗结果:81例病人治愈58例占70%,好转21例占26%,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2.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仲景为伤寒八日,误用攻下致变证而设,方药为:柴胡四两,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龙骨各一两半,大枣六枚。本证以“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病邪内陷,弥漫全身,表里俱病,虚实错杂而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有研究证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较强解痉、镇静作用。运用该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

有报道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39例。基本方药:柴胡12g 、黄芩lOg 、法半夏1Og 、茯苓15g 、党参12g 、桂枝10g 、大黄5g 龙骨30g 、牡蛎30g 、生姜lOg 、大枣15g。

临床运用时,增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痛,而舍有毒之铅丹,若疼痛较剧者加川楝、延胡索;虚寒便溏者去大黄,炒白术、干姜;胃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久痛挟瘀有刺痛感者加丹参、五灵脂;胃酸过多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嗳气频作者加旋复花、代赭石;解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者加白及、地榆炭,每日1剂,煎服2次,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饮酒受生冷、酸辣等刺激食物。

治疗结果:在本组39例中,临床痊愈为24例(占61.5%),显效8例(占20.51%),有效5例(占12.82%),无效2例(占5.13%)。

2.5  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各9g)组成,上四味,

捣筛,蜜和为丸,温服或改为汤剂,水煎服。在伤寒论中为治太阴病腹痛下利之主方,主治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脾胃虚寒症。

本方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用治消化性溃疡(虚寒性胃脘痛)疗效肯定。

以理中汤治疗虚寒性胃脘痛,临床报道较多,其中包括溃疡病,浅表性胃炎等多种疾病。郎氏等以理中汤加黄芪、陈皮、茯苓、草蔻等治疗虚寒性胃脘痛30例,胃痛一个月内消失者5例,三个月内消失者20例,其余5例胃痛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临床加减:寒盛者可加附子、肉桂,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兼瘀血者可加丹参。

2.6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全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在《伤寒论》有多条论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02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5条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综观诸条,《伤寒论》论述以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虽为外感而设,但究其病机,则为中焦虚寒,营卫不足,又感受少阳之邪所致。

舒彤等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为脾胃虚寒、肝木横强的患者,以本方加木香,砂仁,服用6剂后胃痛已止,食欲增而愈。赵美兰等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辨证为中焦虚寒者,以本方原方治疗;辨证为阴虚火旺者,虽应是本方的禁忌症,但作者以桂枝、生姜辛温故减量,去饴糖,少佐黄连制其辛温,并加乌贼骨以加速创面愈合,5剂后疼痛均可缓解。

2.7  黄连汤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名方。 谓: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由黄连、甘草、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组成。依其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效,用治胃肠诸种疾患,疗效满意。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院将1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黄连汤(黄连、干姜、法半夏、桂枝、党参、炙甘草、大枣)加减,对照组应用果胶铋胶囊加吗丁啉,均以30天为1疗程。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胃镜检查判断疗效。

结果:2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除泛酸、黑便外,治疗组其他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72%,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p="">

结论:黄连汤加减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之一。

2.8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是治“心下痞,按之濡”用麻沸汤渍之,温服。以取其气之轻扬,清泻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味之重浊,而防直下败胃之弊,治疗热在气分,中焦气机闭塞、升降失常的“火气痞”。方中有大黄、黄连2味药组成,主治无形邪热聚于心下之痞证。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辨证治疗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并有报道用此方治疗HP相关性胃病68例,痊愈26例,好转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1.38%。结合现代医学,大黄、黄连能清除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胃粘膜屏障,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愈合。

反流性食管炎

1  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吞酸” 、“嘈杂”。

2  经方运用

2.1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léi)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原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组成。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半夏降逆止呕。

在临床上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解除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且治疗费用经济,值得临床应用。

基本处方:生石膏20g,竹叶15g,半夏12g,太子参30g,麦冬15g,煅瓦楞20g,公英30g,白及15g,黄连5g。

随证加减:伴气虚而症见气短、倦怠乏力者,加黄芪以补气;气郁而见情志不舒者,加柴胡以疏肝解郁;胃脘胀满午后尤甚者,加木香,厚朴以行气除湿,芳香化浊;胃痛恶寒喜暖者,加木香,香附,良姜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2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呃逆或干呕的著名方剂,该方的药物组成为:橘皮、竹茹各两升(12g), 生姜半斤(9 g),甘草五两(6g),人参一两(3g),大枣三十枚(5枚),(以上括号内剂量为目前中药汤剂用量)具有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药性平和的功效特点。

黑龙江大庆市中医院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9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甲组34例用橘皮竹茹汤(中药组)治疗,乙组35例用胃复安和甲氰咪胍 (西药组)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病变好转情况。

治疗方法:中药组给予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各20g,大枣5枚,党参、生姜各15g,甘草l0g.水煎日服2次。西药组胃复安l0mg,日3次口服,甲氰咪胍200mg,日服4次.

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西药组(65.7%)。

2.3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篇中。本方为汗、吐、下后热扰胸膈而设。由栀子、豆豉组成。方中以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既能清表宣热,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之良方。

福州儿童医院将门诊1995年3月~2003年10月共184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栀子豉汤和奥美拉唑,对照比较其疗效,症状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用栀子豉汤加味,即栀子、淡豆豉、丹参各10g,蒲公英、茯苓15g,水煎小量药液频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每天每公斤1mg,分2次给药,1周后改为每天每公斤0.5mg,1次给药,维持2个月。结果:治疗组的烧心、反酸烦闷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4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由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组成,为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

方中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健脾养胃、安定中州,代赭石敛浮镇逆,旋覆花降气涤饮,半夏蠲(juān)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 清升噫气自除,故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收到明显疗效。

《实用中医药》杂志报道  ,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方用: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生姜3片,半夏9g,人参、炙甘草各6g,大枣5枚。胃虚有热加橘皮l0g,竹茹l0g;胃气虚寒加丁香5g,柿蒂10g;呕吐酸腐宿食加神曲l0g,鸡内金10g;反酸明显,加瓦楞子15g,乌贼骨15g;嗳气明显加沉香5g。水煎服,每日1剂。8周为一疗程。

以多潘立酮10㎎,每日3次口服;雷尼替丁150 ㎎ ,每日2次口服。8周为一疗程为对照组。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p="">

慢性胃炎

1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胃脘痛” 、“吐酸”。

2  经方运用

有报道用经方辨治慢性胃炎70例临床总结,取得了较好疗效。

2.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闷,攻撑作痛,每因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郁金、百合各10g,香附、广木香各6g。)

2.2  寒热夹杂型(脘痞胀痛,头身困重,口干而粘,嘈杂暖气,肛门灼热。大便不爽):治以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2g,黄连、黄芩、党参、香附各l0g。厚朴、炙甘草、干姜各6g,大枣6枚。

2.3  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小建中汤加味:党参、蒲公英各15g,白术、炒白芍各12g,全瓜萎10g,干姜、桂枝、广木香、砂仁各6g 。

2.4  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敢食,口燥咽干,溲赤便秘,舌红少津) :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15g,半夏、太子参、生地、石斛、乌梅、白芍、陈皮各10g,麦甘草6g。

对伴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者,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莪术各10g,白花蛇舌草15g。以上诸药,均水煎内服,1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70例经治疗1~5个疗程,总有效率为7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1  概 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饱胀或不适,早饱,厌食等为主诉,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FD的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知过度、胃肠激素、神经元,神经递质、精神心理因素、胃酸分泌、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多种因素。属于祖国医学“胃痛”、“痞证”、“纳呆” 、“嘈杂”等证的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枳术汤

枳术汤源于《金匮要略》,其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由枳实、白术二药配伍而成,为行气消痞之良剂。

《陕西中医》报道:用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4例,疗效较好。组方为:枳实、党参各15g,白术、茯苓、白芍各30g,麦芽20g,柴胡、陈皮、法半夏、菖蒲、草豆蔻、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每次200ml。疗程为4周。

结果显效68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2%。

2.2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全方组成: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该方药物分量及配伍十分微妙,倍生姜温中散寒通下,与桂枝相合则其无解外之功,而有温里之用;与厚朴用量相等,更主导生姜功用不在解外而在温里,并使桂枝作用走里而不走表,与温里药物的共同作用,致使大黄、枳实之性去,用其功不用其性。

有报道用厚朴七物汤观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4 例,处方:厚朴、生姜各25g,炙甘草、大黄、枳实各l0g,大枣l0枚,桂枝l0g。加减:呕吐加半夏,便溏去大黄加白术,热滞重则生姜减半,气虚加黄芪,腹胀甚加木香、苏梗,泛酸加左金丸,夹瘀加田七。每天1剂,水煎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以口服吗丁啉l0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2周为1个疗程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以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不比吗丁啉差,且无不良反应,不易反复,尤其对便秘者更好。

2.3  四逆散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味组成,柴胡舒肝解郁,条畅气机,透达郁阳;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敛阴,调和肝脾;甘草和中缓急,四药合用,共奏舒肝解郁,调和肝脾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逆散具有促胃肠运动功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变部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胃受纳腐熟而通降的功能尤需依赖肝气疏泄条达,若肝失疏泄而郁结,则胃气壅滞为病,故肝郁犯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基础。临床常以肝郁为核心进行辨证施治,以四逆散为基本方。

①肝郁气滞型:胃脘痞满,饱胀,疼痛,苔薄白,舌淡红,脉弦。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小承气汤加味:柴胡5g,白芍l0g,枳壳15g,木香5g,延胡索l0g,厚朴5g,制大黄6g,生甘草3g。若见嗳气、呕吐、反胃之肝郁气逆者,上方去柴胡,加半夏9g、代赭石15g、沉香片5g以降逆和胃。

②肝郁湿阻型:口腻,纳呆,胃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治以疏肝化湿。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5g,枳壳15g,白术或苍术5g,厚朴5g,半夏5g,陈皮5g,生薏仁30g,白蔻仁3g。苔黄腻者加川黄连3g。

③肝郁脾虚型:多食脘胀,不知饥饿,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脉濡缓。治以疏肝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党参l0g,白术l0g,茯苓15g,半夏5g,山药或芡实30g,炒薏苡仁20g,柴胡5g,枳壳l0g,木香5g,生甘草3g。

2.4   半夏泻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证”的范畴,多由误下伤中,饮食停滞,痰气壅塞,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引起,出现上腹部不适,痞闷、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症状,病机为中阳受损,寒热错杂,蕴积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半夏泻心汤主之”。故功能性消化不良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益中土。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清热,半夏、干姜燥湿化痰,降逆消痞,温中散寒,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

有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药组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半夏15g,黄芩9g,黄连6g,干姜9g,党参12g,甘草9g,大枣12枚;腹痛明显加元胡9g;腹胀明显加木香10g,枳壳12g;食欲不振加山楂15g,麦芽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空腹服,西药组口服吗丁啉10㎎,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疗程均为4周。

结果:中药组60例,显效4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西药组60例,显效38例,有效l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

上消化道出血

1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或其邻近脏器病变累及上消化道所致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于这一范畴。临床以呕血和(或)黑粪为其特点,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可归属于“呕血” ﹑“便血”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大黄黄连泻心汤

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的主治及煎法前已有讲述。在《金匮要略》中,  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其以水煎顿服,清泻中焦之邪热,薄其味厚而直泻血分之火热,以治疗血中热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因此,两方不可混淆。

徐国祥用此方加减治疗胃溃疡出血23例,十二指肠壶腹出血证属胃热伤络型25例,均收到良好效果,总有效率达97.9%。陈芳用本方结合辨证加减,必要时配合输血、止血等对症处理,共治疗胃热内盛型上消化道出血360例,显效207例,有效13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4.4%。此病症多为胃热炽盛、热伤血络所致,故治以降逆泻火、凉血止血,因此应用此方多能奏效。

2.2  桃花汤

桃花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方剂组成赤石脂1斤(30g),干姜一两(9g),粳米一升(30g)。方中主药赤石脂涩肠固脱;辅药干姜温中散寒;粳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用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涩肠止痢之效。现此方治疗领域已不限于此,除用于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外,还可应用于消化道出血,疗效颇佳。

用本方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上消化道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病种见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

用方根据:主症为吐血和便血,伴有胃脘隐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细弱。基础方:赤石脂15–30g(煎服或研成极细末调服),炮姜炭5g,怀山药30g,乌贼骨30g,白及30g,三七6g,生大黄3g,炙甘草3g。疗效显著,快者用药2天内大便潜血转阴。

2.3  黄土汤

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后血”之远血证,原方由黄土、甘草、生地、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共7味药组成。具有明显的温阳健脾以止血的作用,并具有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脾的特点。近现代医家根据本方宗旨,灵活化裁,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收效颇佳。

广东汕头市中心医院杨氏用黄土汤加田七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8例,药用:灶心黄土60g,生地10~20g,白术10~15g,炙甘草3~6g,炮附子6~12g,黄芩5~15g,阿胶10~20g(烊),田七粉2~5g(冲服)。且根据病人病理特点,辨证地调整各药药量,如:胃热明显的加重黄芩,而减附子之量;血热者加重生地;阳虚内寒的重用附子,减黄芩之量;阴血亏虚重用阿胶;中焦气虚重用白术,或再加党参;出血量多者加白及;肝热气逆吐血加代赭石、白芍。

结果:临床痊愈4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平均止血天数3.5天。

呕吐

1 概述

呕吐在临床只是一种表现,很多疾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指胃内容物不自主的自贲门、食管而从口腔中冲出来的现象。一般认为有中枢性(包括神经性、脑病、脑膜炎、颅内高压所致);精神性(指神经官能症);周围性(指胃原性和反射性呕吐),故病因复杂。

祖国医学则认为任何病变,有损于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均可出现呕吐。

2 经方运用

2.1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始用于治疗“心下有饮”,后世医家多以此方治疗呕吐一证。此方中,半夏(姜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胸散结,生姜温胃止呕而散水,且能耐半夏悍烈之性。采用小半夏汤加减治疗呕吐,疗效可靠。

临床应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临症酌情加减。若呕吐为外邪犯胃者,治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浊,加藿香、紫苏、厚朴、陈皮、茯苓;痰饮内阻者,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加茯苓、桂枝、白术、厚朴、陈皮;肝逆犯胃者,治宜理气降逆,加竹茹、石斛;若反胃且气阴并虚者,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呕,加人参、白蜜。若恶阻脾胃虚弱者,治宜健脾和中,降逆止呕,加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肝热犯胃者,治宜抑肝和胃,调气止呕,加竹茹、陈皮、黄连;痰阻中焦者,治宜化痰降逆,健脾除湿,加茯苓、陈皮、藿香。

2.2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0、41条。原文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全方由半夏、生姜、茯苓组成,主治痰饮所致的呕眩悸证。方中半夏辛温,归肺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重用为君;生姜亦辛温。归肺脾胃经,长于温胃涤饮止呕,合半夏增强止呕降逆之功,是为臣;茯苓甘淡渗湿,归心脾肺肾经,引水下行,宁心益脾,使水去脾健则痰饮无以由生,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奏散饮降逆、和胃止呕之功。

2.3  吴茱萸汤

本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组成.《伤寒论》第377条日:“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是肝经受寒,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而为干呕。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阴寒之邪随经上逆,清阳被扰,故头痛。本方的辨证要点是干呕,吐涎沫,头顶冷痛,四肢冰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这是中焦虚寒。寒饮犯胃。治疗用本方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2.4  小柴胡汤

本方由柴胡、生姜、制半夏、黄芩、炙甘草、大枣组成。《伤寒论》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为邪在少阳,少阳邪热犯胃,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同时伴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纳差,舌质红,苔微黄,脉弦。其辨证要点是心烦喜呕,口苦,胸胁苦满,治疗当用本方疏肝清热,和胃止呕。

临床应用时,常灵活加减应用。 如用于胆囊炎引起的呕吐,本方加郁金、茵陈、竹茹、乌贼骨等。柴胡、郁金合用行气解郁,能直达少阳之经,疏肝清胆;黄芩、茵陈合用,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半夏、竹茹、生姜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乌贼骨制酸止痛;党参、炙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调补后天之本。

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呕吐,属肝胆不和型,用本方加左金丸、山楂、乌贼骨、郁金、蒲公英等。小柴胡汤具有清热、消炎、抗菌、镇吐等作用。左金丸中黄连苦寒,泻肝胆之火,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郁金,能清热利肝胆;蒲公英清利肝胆,且能治胃炎,诸药合用。共奏疏通气机,调和肝脾,和胃止呕。

2.5   葛根加半夏汤

本方由葛根、麻黄、白芍、桂枝、生姜、制半夏、炙甘草、大枣组成。《伤寒论》第33条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这是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而呕逆,呕和利虽属里证,但由表证诱发,其辨证要点是既有胃气上逆的呕吐,又有表证的恶风寒,头痛,颈背强痛,舌质淡,苔薄自,脉浮紧。治疗采用本方发汗解表,降逆止呕。方中麻黄、葛根、桂枝、白芍驱风散寒,调和营卫;半夏、生姜散胃中寒邪,降逆止呕。

2.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本方由黄芩、自芍、炙甘草、制半夏、生姜、大枣组成。《伤寒论》第177条日:“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为少阳病,邪迫阳明致胃气上逆的呕而设。邪热壅内,胃肠不和,故见胃气上逆。

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是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腹痛,兼有呕吐,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治疗用本方清热止利,和胃止呕。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治邪毒蕴结胃肠的泻痢腹痛;白芍柔肝止痛,治肝气犯胃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腹部病变;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炙甘草、大枣补脾土。

2.7  栀子生姜豉汤

本方由栀子、生姜、香豉组成。《伤寒论》第78条曰: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为邪热犯胃,胃气上逆而设。若因食滞胃肠,郁而化热,而见呕吐酸腐食物,胸闷、嗳气、腹胀满、大便秘结。可用本方合小承气汤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再加莱菔子、鸡内金、神曲、竹茹等加强行气导滞,降逆止呕作用。

2.8旋复代赭汤

本方由旋复花、党参、生姜、代赭石、制半夏、炙甘草、大枣组成。《伤寒论》第166条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为胃气受伤,致痰饮停聚,胃不和而肝气上逆而设。其辨证要点是心下痞鞭,噫气频作,呕吐痰涎,或呕吐清水,纳呆,苔薄白,脉弦缓。治疗用本方调肝和胃。降逆化痰。

对于气郁痰结。郁而化火,胃失和降的呕吐,本方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如呕吐属脾胃虚寒者,用旋复代赭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2.9橘皮竹茹汤

本方由橘皮、竹茹、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第22条)。本方为胃虚有热,气逆上冲的病证而设。其辨证要点为虚烦,呕吐,口干,疲倦乏力,脉虚数。治疗用本方清热补虚,降逆和胃。

2.10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炙甘草、大枣组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第15条)。本方为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则呕,脾失健运则肠鸣而设。其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舌质湿润,舌苔黄腻,脉弦。治疗用本方调和脾胃,降逆止呕。

2.11  竹叶石膏汤

本方由竹叶、生石膏、制半夏、麦冬、党参、炙甘草、粳米组成。《伤寒论》第396条曰:“伤寒,解后,虚羸(léi)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方为余热未尽,气虚津伤,胃气上逆而设。其辨证要点是体虚发热汗多,疲倦乏力,心烦,干渴,欲呕,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治疗用本方养阴生津,和胃降逆。

在临床上,本方常用于胃火上逆之呃逆,可加柿蒂、竹茹、沙参、知母、枇杷叶。党参改为太子参以增强补气生津,降逆止呕之功。

溃疡性结肠炎

1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及遍及整个结肠。属中医“肠风” “久痢”等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组方严谨,仅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功擅清阳明之湿热,泄厥阴之郁火,解血分之热毒,用治湿热痢疾。现代药理亦表明:白头翁汤中四味中药相互配伍,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也能杀灭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并能增强白细胞及吞噬细胞之功能,且有抗炎、镇静、镇痛及促进血凝之作用。现代多用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报道,某院将其2000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患者采用皮质激素、美沙拉秦、硫唑嘌呤、止血、输液等治疗。治疗组80例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白头翁12g,黄芩9g,胡黄连9g,秦皮9g,生山药12g,椿根皮9g,连翘12g,苡米18g,茯苓12g,白术12g,乌梅9g,生甘草4g,香附9g,木香6g,黄芪15g,槐花12g,侧柏叶6g,每日1剂,早晚各口服150ml药液,疗程5周。

结果: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对照组为81.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p="">

2.2  乌梅汤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调的特点,主治蛔厥,兼治久利。现代试验研究表明:乌梅丸对动物炎性肠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修复好转的作用。用治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为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有人将120例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用加味乌梅汤治疗(基本方:乌梅10g,黄连6g,黄柏9g,当归10g,阿胶(烊化)10g,太子参20g,白术10g,川椒6g,炮姜9g,制附子6g,细辛3g,桂枝10g。);对照组57例,应用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两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加味乌梅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p="">

2.3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特点:主以清里,兼以疏表,表里兼治。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协热下利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解痉、抑制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用治溃疡性结肠炎,收效甚捷。

处方如下:葛根15g、黄芩20g、黄连15g、金银花20g、败酱草20g,穿心莲15g、党参20g、白术15g、黄芪20g、木香15g、茯苓15g、制附子15g、肉桂15g、干姜10g,甘草15g。

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应以灌肠治疗为主,辅以内服药,对于缓解病情、控制感染、保本固元是有利的。常用药物有:地榆20g、黄芩20g、金银花g、败酱草20g、白头翁20g、肉豆蔻15g、干姜10g、杜仲炭15g。诸药煎汤过滤,每日睡前保留灌肠,连用5d,见效甚捷。待病情控制后仍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

2.4  桃花汤

据《伤寒》、《金匮》所载,桃花汤用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少阴病,……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的病证。其所针对的下利、便脓血属于少阴寒化证,主因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肾阳虚,下焦不固的病证。该方的药物组成是:赤石脂一斤(30克)干姜一两(6克),粳米一斤(30克),其煎服方法是取赤石脂一半与干姜、粳米同煮,以米熟为度。另一半为细末,分2~3次冲服。

2.5  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出自《金匮要略》,方中以薏苡仁为君,败酱草为臣,附子为佐,有排脓消肿之功。

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诸药有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增强消炎和免疫功能,从而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的作用。故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类型的慢性腹泻都有一定作用。

基本方:生薏苡仁、熟薏苡仁、败酱草、生黄芪各30g,全当归、地榆炭、赤石脂(煅)各12g,炒白芍药、炒枳实各10g,柴胡、黄连、熟附子、炙甘草各6g。脾虚甚加炒党参、炒白术、炒茯苓各12g;偏热加白头翁20g,秦皮、黄芩各10g;偏寒或五更泄泻加干姜6g、补骨脂15g、肉豆蔻(煨)6g、吴茱萸2g;便血量多加仙鹤草2o槐花炭l0g;腹痛即泻加炒陈皮、炒防风各6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有报道用上方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0例,总有效率为77.78%,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g,每日3次的55.56%。

便秘

1  概述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不畅﹑便次太少﹑粪便干结且量少。便秘患者可表现为每周排便少于三次,有的虽然每日排便多次,但排便相当费力,每次排便所费时间相当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屎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的感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见于“脾约” ﹑“后不利”。

2  经方运用

2.1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一方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本为因胃气亢盛、或因“小便数”、“汗出多”津液耗伤、肠道失润、大便坚硬,其脾为约之证而设。现临床将此方易丸作汤,用以治疗习惯性便秘、外伤后便秘、中风后便秘、术后便秘、产后便秘、老年性便秘等多种便秘症,疗效显著。

有报道用麻子仁丸方治疗便秘172例,方用:麻子仁20g,杏仁15g,白芍15g,大黄10g(后下),枳实15g(或炙用),厚朴15g,蜂蜜30g (兑汁中)水煎2次,约取汁600ml。分2次温服,日1剂,大便畅和后继服5天巩固疗效。加减:外伤及术后者加桃仁、当归;产妇加熟地、当归、何首乌;中风者加瓜蒌仁、生地、肉苁蓉;习惯性便秘加郁李仁、肉苁蓉;痔疮加槐角、槐花。

结果:大便正常,腹胀腹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为痊愈,计164例(占95.4%);3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有效,计8例(占6%); 用药3天而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0例。172例中,服药3剂而达痊愈者129例,其余43例病人均于服药4~9剂后大便畅利,恢复正常。

2.2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源自《金匮要略》,为传统经方之一,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以大黄苦寒攻下,附子辛热散寒,寒热并用,相反相成,首创温下先河,常用于寒湿内结、阳气不运之便秘、腹痛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亦有实验证明大黄附子汤对实验动物有明显的通便和镇痛作用。

有报道用大黄附子汤治疗顽固性便秘1则,患者平素畏寒喜暖,喜进热饮,现自觉疲劳无力,每饮生冷之品则腹胀、腹痛、嗳气加重,大便干,3日1次,小便清白。舌白润无苔,脉沉弦。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寒积里实之便秘。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制附子9g,细辛5g,桂枝6g,炙甘草4g,厚朴6g,大黄3g。3剂。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50ml,分3次口服。二诊:大便通畅,腹痛、腹胀已无。

2.3   枳术汤

枳术汤源于《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枳实、白术是临床常用的药对,有健脾理气通滞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二药可显著改善胃肠运动功能减弱的状态,并且白术能促进胃肠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引起通便作用。因此应用枳实、白术配伍可以有效缓解便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观察加味枳术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根据罗马Ⅱ便秘诊断标准,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选取功能性便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加味枳术汤治疗组40例和服用果导片对照组36例。结果:服药2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9%、90.0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枳术汤治疗便秘具有明显疗效。< p="">

具体方法:治疗组,采用加味枳术汤:枳实30g,白术60g,何首乌、决明子、郁李仁各20g。杏仁10g,太子参l5g,甘草5g。水煎服,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果导片l00mg,睡前口服。2周为1个疗程。

2.4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瓜蒌、半夏、黄连组成,原为痰热互结之小陷胸证而设,以达清热化痰、宽胸开结之效。用小陷胸汤加枳实,可使痰热去、痞结开、胃气得降、津液能下,而润肠通便用治便秘,实乃下病上取之验。

2.5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之功,主治妇女妊娠腹中拘急,绵绵作痛,肝郁脾虚之证。方中当归、白芍、白术补气养血、润肠通便,茯苓、泽泻健脾祛湿,川芎为血中气药,枳实消痞行气。气虚得补,肠燥得润,故能取效。

腹泻

1  概述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2  经方在急性胃肠炎中的运用

2.1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方药,为治疗太阳病误投攻里剂,引邪入阳明,以致利下不止,太阳病表证不解之剂。报道用葛根芩连汤化裁治疗急性胃肠炎40例,取得满意效果。

基本方: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加减:呕吐甚者加苏梗、藿香各10g,焦山楂、神曲各12g。炒竹茹12g,车前子(布包) 30g;气虚者加党参15g,炒白术10g;寒湿型加吴茱萸5g。陈皮10g。砂仁5g,焦山楂、神曲各12g,法半夏12g,干姜8g;腹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2g,木香12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之品。

2.2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由此可见甘草泻心汤证是以下利、痞满、呕吐为主的寒多热少之证。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与甘草泻心汤证相同,以此方治之,每获捷效。

此外,通过临床辨证,适当地应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亦有同样之疗效。

临床有报道采用甘草泻心汤(甘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每日1剂,水煎温服治疗急性胃肠炎200例,取得显著疗效,治愈率为96%。

3 经方在慢性肠炎(久泻)中的运用

3.1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长期以来视其为治蛔的专方,但在《伤寒论》原方中还有“又主久利方”的记载。可见,从仲景始即应用乌梅丸治疗久泻之症。乌梅丸一方中,有君药乌梅酸以入肝,既能柔肝缓肝,治疗肝郁克脾,又有酸涩收敛之性;有甘淡之人参益气健脾以补中治本;有黄连苦寒燥湿;有性温之干姜、附子能温脏驱寒,故用于久泻尤宜。

3.2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伤寒论》,由赤石脂、禹余粮所组成,具有收敛固脱、涩肠止泻作用,主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固摄者。方中赤石脂味甘涩,性温,入脾胃、大肠经,涩肠止血、收敛生肌。禹余粮涩肠止血。因此,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收敛固涩为特点,故一般认为,凡泄泻有实者不宜本方,以防闭门留寇。而观之于临床,纯虚无实之泄泻极少,故不必过于受纯虚无实之限制,如虚多实少时,可在运用其他方药的基础上,佐以赤石脂、禹余粮等药,攻补兼施、疏收并用,往往效果更加明显。

肠梗阻

1   概述

肠梗阻是以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病因复杂﹑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等特点并可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属中医“腹痛”﹑“肠结”的范畴。

2 经方运用

2.1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原文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中国中医急症》报道予大柴胡汤化裁治疗一例不完全性肠梗阻。

嘱患者禁食,行胃肠减压,给予西药抗感染、补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治疗。中医辨证为湿热中阻,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热结。方用:柴胡、赤芍、厚朴、莱菔子各15g,生大黄15g(后下),黄芩、枳实、厚朴、槟榔、延胡索、半夏各10g,芒硝10g(冲化),甘草6g。水煎取汁,每次以100ml行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1h后放开),并予软皂水500ml加上方煎液200ml灌肠,以上两种方法每日均行2次。用药Id后,腹痛、腹胀减轻,已排便、排气,恶心、呕吐明显减轻,减生大黄为8g,续用2d后腹部平片提示未见气液平面,肠梗阻解除。故停胃肠减压及低压灌肠,嘱进流食,继服上方去大黄、芒硝1周,诸症全消,尔后出院。

2.2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其方药组成为:大黄12g(四两,酒洗),厚朴24g(八两,去皮,炙),枳实12g(五枚),芒硝6g(三合)。大黄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胃肠,为君药。但大黄苦寒,软坚之力欠佳,故以芒硝咸寒软坚泻热通便,为臣药。两者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增强。积滞内阻,腑气不顺,用厚朴苦温下气,枳实苦辛破结,两药合用行气导滞,消痞除满,且助大黄、芒硝泻下积滞和热结。四药相合,大黄、芒硝泻下通便,以治燥实,厚朴、枳实行气散结,以治痞满。全方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中外医疗》有报道,运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86例:在同一名医师反复进行腹部症状体征监测条件下,予以加长小肠减压管进行胃肠减压,奥曲肽0.1mg加生理盐水500ml静点,同时胃管注入复方大承气汤:枳实、厚扑、生大黄(后下)各l5g。桃仁、赤芍、炒莱菔子、芒硝(冲服)各10g,煎液200ml,每8小时经胃管注入60ml,注药后闭管1h,其他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必要的营养支持等。

结果:265例(92%)经保受治疗痊愈。19例(7%)中转开腹,术中证实6例为内疝,13例为成角。另2例(1%)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3  厚朴三物汤

厚朴三物汤为《金匮要略》方,方中重用厚朴,取其宽中下气,消胀除满的作用,佐以大黄泄热行瘀导滞,枳实消痞散结。三药伍用,达到行气导滞除满,消痞化瘀散结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厚朴三物汤具有较强的理气作用,能使胃肠运动节律加快,促进胃肠排空;大黄能增强肠道微循环,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枳实能通过调节小肠平滑肌钙离子浓度、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作用,又可兴奋胃肠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性增加,从而促进肛门排气排便等功能。

昆山市中医院江氏将65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以厚朴三物汤(将中药煎成200mL。胃肠减压者,减压4h,胃管注人中药50mL,暂停减压2h,再减压4h,6h为1疗程。无胃肠减压者,早晚各服100mL。)加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28例,以西医基础(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

结果: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9%,对照组为82.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p="">

肝胆胰疾病

经方运用

1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表明:茵陈蒿汤具有较显著的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故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胆疾病中,疗效显著。

①慢性胆囊炎

《中国实用医药》报道拟金钱茵陈汤治疗急慢胆囊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处方:金钱草30g,槟榔15g,茵陈30g,山栀子10g,大黄10g,厚朴12g,炒扁豆15g,枳壳10g,柴胡10g,白芍10g,郁金10g,甘草6g。热毒重者加蒲公英20g,黄芩10g;湿重黄疸加虎杖12g,土茵陈15g;体壮气盛、大便秘结大黄用至15g;呕吐甚加法半夏10g,生姜3片;腹满疼痛剧加木香l0g,延胡索12g;合并胆结石加鸡内金10g,血余炭l0g。

②胰腺炎

《吉林中医药》报道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取得明显疗效。在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解痉镇痛,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药用栀子、大黄、茵陈、蒲公英、郁金、败酱草、桃仁。痛甚者加延胡索、赤芍、白芍;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竹茹;胀甚者加木香、枳壳、厚朴;血压低者加麦冬、人参。

2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在《金匮要略·黄疸篇》中用于治疗“诸黄,腹痛而呕”,说明该方具有疏肝利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小柴胡汤防治肝病的机制包括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抗肝炎病毒活性、保护肝细胞膜、防治肝损伤、多途径抑制肝纤维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等。他可以通过多个途径阻断由肝炎至肝纤维化再至肝癌的发展过程,对肝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广泛用于肝胆疾病。

①慢性乙型肝炎

有报道予常规护肝药(甘利欣针、复方丹参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针、葡醛内酯、维生素C等。)基础上服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各15g,法半夏10g,甘草5g,生姜5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连治两疗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

结果;其总有效率与单纯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 p="">

②乙型肝炎肝硬化

治疗方法:予小柴胡汤化裁:柴胡l0g,党参10g(或太子参15g),制半夏6g,黄芩6g,炙甘草5g,郁金12g,当归15g,桃仁12g,三棱10g,炙鳖甲15g,泽泻10g,龟板15g,炒麦芽20g,广木香10g,水煎服,1剂/d,分3次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报道以上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69例,并以西医护肝、降酶、抗肝纤维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73例作对照,结果,两组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以及部分病例3年后随访死亡与重要并发症发生情况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注: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③胆囊疾病

治疗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主要成分: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胁痛重者加郁金、元胡、川楝子,以行气化瘀止痛;气郁重者加枳实、厚朴、全瓜蒌、木香、川芎以行气解郁;腑实热重者加大黄、栀子、黄连,以通腑泄热;湿热黄疸者重用茵陈蒿,加茯苓、砂仁、豆蔻,以利湿退黄;伴有胆结石者加“三金”(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口服中药汤剂,3次/d,用药期间不服用其他治疗肝胆疾病药物,服药7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学报》报道用此方加减治疗胆囊疾病100例,痊愈8l例(症状消失。十二指肠引流2~3次正常,超声波未见异常);好转17例(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十二指肠引流尚有少量脓细胞);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3  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方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肝益脾之功。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近年来的众多实验研究表明,四逆散在抗肝纤维化及保护肝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故现代临床常用治肝胆疾病而疗效满意。

①慢性乙型肝炎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报道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方法:用柴胡10g,白芍15~20g,枳实10g,甘草5g,白术10~30g,茯苓10~30g,黄芪30~60g,丹参15g,郁金15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20—30g,随症加减其他药味,每日1剂,分3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并以服用肝泰乐0.2g,每日3次,联苯双脂10丸,每日3次,作为对照组,亦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5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②慢性胆囊炎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木香、郁金、陈皮各12g,芍药18g,甘草6g。 随证加减:气滞重见胁下脘腹胀痛、攻痛、窜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香附各12 g;湿热重见发热、黄疸、便秘、尿黄、舌苔黄腻加茵陈蒿、蒲公英、车前子各30g,黄芩、大黄各9g;脾胃虚弱见食少、腹胀、便溏、脉弱加党参l5g,白术12g,茯苓18g,枳壳易枳实l0g;伴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各30g,鸡内金l2g;兼瘀者见疼痛固定、如刺,舌紫有瘀点或瘀斑,脉涩加丹参、生山楂各30g,桃仁、莪术各l0g。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18例,总有

效率达88.18%。

③非酒精性脂肪肝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5g。胁痛者加郁金l5g、川楝子12g、元胡l0g;纳差者加生山楂30g;便秘者加大黄l0g、草决明15g。脾虚湿盛者加党参20g、茯苓15g、泽泻30g,肝肾阴虚者加生何首乌l5g;女贞子20g,瘀血阻络者加丹参20g、三七l0g;转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30g。

有报道用此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有效率达91.67%,

④慢性胰腺炎

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药用柴胡、黄芩、白芍各15g,枳实、木香、郁金各l0g,甘草5g。若上腹痛剧者加延胡索、香附各l0g;呕吐者加柿蒂l0g;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各15g;发黄者加茵陈15g。山栀子10g。同时辅以西药采用镇痛、解痉、抗感染和支持疗法。若左上腹部疼痛较剧烈者,则用抗胆碱药阿托品0.5-1mg肌注;白细胞总数高者,则用头孢唑林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可酌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病重禁食者,则静脉滴注补液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报道以此法治疗慢性胰腺炎100例,结果,痊愈75例,有效15例,无效l0例,总有效率为93%。

4   枳术汤

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其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其所述的证候类似脂肪肝。方中枳实下气化滞,消痞除满,以利疏肝;白术健脾化湿,助脾运化,以利祛湿,补中有消寓消于补。临床上运用枳术汤合升降散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处方如下:枳实40g,生白术20g,蝉蜕6g,僵蚕10g,生大黄6g(大便稀溏者改为熟大黄),姜黄10g。加减:苔厚腻,湿偏重者,加半夏10g、竹茹10g、米仁20g;舌质暗有瘀斑、瘀血偏重者,加三棱6g、莪术6g、山楂10g;舌质红、热偏重者,加焦山桅9g、丹皮10g。每天1剂,水煎服,疗程2个月。

对照组处方:复方益肝灵片,每日3次,每次2片;多烯酸乙酯胶丸,每日3次,每次0.5g,疗程2个月。

结果: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5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p="">

经方在其他方面的验用

1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为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而设,但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此,除用治内科胃溃疡疼痛及传染科慢性肝炎胁痛外,还可用于:

①骨伤科的颈肩腰腿痛    项背痛配葛根、秦艽、姜黄;腰痛配桑寄生、杜仲、续断;上肢痛配桑枝;下肢痛配牛膝、木瓜、独活。

② 小儿夜啼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肝阴不足,肝气亢逆,肝经急结不舒,魂不安居而出现夜啼症。治宜滋阴柔肝,息风止惊。 药用:白芍药20g,甘草20g,蝉蜕6g,全钩藤9g。水煎服,服药1剂。

2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惑病”,后世医家多把本方视为治疗口腔溃疡和白塞氏病的专方。

用治口腔溃疡,处方:炙甘草6g,生甘草6g,党参 10g,黄连6g,黄芩9g,半夏10g,干姜6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温服,连服10d。间歇期将上述中药(一日剂量)粉碎成细末,分3d冲服,每日3次,再巩固治疗1个月。

3   茵陈蒿汤

复方茵陈蒿汤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可靠,取其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淤之功。

处方如下:茵陈蒿、连翘、大黄、白芷、防风、天花粉、鸡内金、陈皮各15g,金银花、浙贝母、皂角刺各30g,鱼腥草、败酱草、苍术各20g。栀子、乳香、没药、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口服。

4  竹叶石膏汤

①盗汗

药物组成及用法     竹叶石膏汤:竹叶10-30g,石膏20-60g,半夏6-12g,麦门冬10-20g,人参5-12g,炙甘草3-15g,粳米适量。服法:上药共煎3次,用3次所滤出的药汁加粳米适量煮成稀粥(或米熟后去米饮汁亦可),1日分3次服,5日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如不愈,间断5-7日,继服下一个疗程。

加减:口渴甚加知母;兼自汗者加龙骨、牡蛎;易怒者,用左金丸单煎另服;兼便秘者,原方加重麦门冬,加用生大黄泡水加服;阴虚明显者,加熟地;有瘀血征象者,加丹参。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报道用上方治疗盗汗87例,收到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3.10%。

②顽固性不寐

以竹叶石膏汤加味为基本方:竹叶l0g,石膏15-30g(先煎),制半夏10g,太子参、麦冬各15g,炙甘草6g,粳米15g,夜交藤20g。头痛头晕加川芎、钩藤各10g;心中烦躁不宁加焦桅子、淡豆豉各10g;心悸、健忘加酸枣仁15g、炙远志l0g;多梦者加丹参15g,琥珀末5g(冲服);胃纳欠佳者减石膏至15g,加陈皮、神曲各10g。每天1剂,水煎头汁、二汁混合约500-600ml,入粳米,煎至米熟约300ml,去米分2次温服。

用安定片,每晚睡前口服5mg做对照。两组均以7d为1疗程,轻者1疗程,重者2疗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7%。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p="">

③口腔溃疡

《实用中医药杂志》报道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口腔溃疡114例,并与用其它中西药治疗的90例作对照。

治疗组选用竹叶石膏汤加黄连煎汤口服,药用竹叶、麦冬、黄连各15g,石膏30g,太子参、粳米各l0g,半夏、生甘草各6g。水煎150m1,每日3次,每次50ml。疗程6天。

对照组用P-转移因子口服液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l;同时外用西瓜霜喷剂局部外涂,每日5次,疗程6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用治痤疮效果可靠。

典型病例

刘某,女,33岁,诊见:下颏及右嘴角处有散在红色痤疮,面部其他部位萎黄,两颊黄褐斑,寸脉弦滑,关部无力。此痰热兼有脾虚,予栀子豉汤加减。处方:淡豆豉、栀子、连翘、玄参、生石斛、皂角刺、赤芍药、牡丹皮、扁豆各10g,薏苡仁15 g,柴胡、黄芩、半夏各6 g,蜈蚣(吞服)3条。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下颏痤疮有所改善,右嘴角痤疮有脓点,此佳兆也,加重透脓之力兼以补虚。处方:淡豆豉、栀子、生地黄、当归、赤芍药、牡丹皮、浙贝母、天花粉、白僵蚕、柴胡、生黄芪、党参各10 g,知母、黄柏、黄芩、半夏、黄连、胆南星各6 g,皂角刺30 g,蜈蚣3条(吞服),6剂。三诊:右嘴角3~4粒大痤疮变小,下颏痤疮几乎消失。上方加麦门冬、五味子各10 g,皂角刺改为15 g,继服6剂以资巩固。

6   真武汤

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脾肾阳虚型)

《新中医》报道根据中医辨证,以真武汤加减配合小剂量L-甲状腺钠片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脾肾阳虚型)疗效显著,并与单纯L-甲状腺钠片治疗作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组:予真武汤加减并配合小剂量L-甲状腺钠片治疗。处方:附子12g,白芍、白术各15g,茯苓20g,甘草6g,生姜3片。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加减:伴纳差便溏、倦怠乏力等脾阳虚症状甚者加党参15g,黄芪20g,肉桂10g;伴咳嗽、喘息,心动过缓等寒湿伏肺症状者加细辛6g,麻黄3g;浮肿较甚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各15g;甲状腺肿大者加浙贝母、牡蛎各20g,鳖甲20g。

对照组:予L-甲状腺钠片治疗,从小剂量每次50μg开始,逐渐加量至每次100~150μg,每天1次,口服。并予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6周。

②美尼尔病

将真武汤用于治疗美尼尔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处方如下:熟附子10-45g(先煎2h)、白术10-15g、茯苓10-15g,生姜5-15g、白芍10-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剂量根据病情轻重、兼症及个体体质差异等调节:眩晕重,四肢不温、舌体胖有齿印、冬天时节就诊者,增加附子用量;恶心呕吐重,增加生姜、茯苓用量:汗多、面色苍白、脉细弱者增加白术、茯苓用量。部分患者可加用静脉注射能量合剂或氨基酸。疗程为一周。

7   茵陈五苓散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报道,采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  采用茵陈五苓散加味:土茯苓60g,猪苓15g,泽泻20g,茵陈20g,防己15g,黄芪30g,川萆薢30g,滑石15g,白茅根30g,牛膝15g,延胡索12g,白芍30g,甘草6g。热盛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津液耗伤者加生地、玄参、麦冬;肿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秦艽、络石藤、海桐皮;关节周围红斑者加生地、丹皮、赤芍;下肢痛甚者加木瓜、独活;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威灵仙、姜黄。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5.90%。

8    旋覆代储汤

《国医论坛》报道运用《伤寒论》旋覆代储汤加味治疗梅核气40例,取得满意疗效。

处方如下:旋覆花、党参、法半夏、炙甘草酸枣仁、柏子仁各l0g,代赭石、大枣各30g,生姜3片。气上冲者加苏梗、厚朴各6g,胸痛者加桃仁、元胡各10g,阴虚者加生地、麦冬各15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晚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剂。

结果40例中显效29列,有效8例,无效3例;其中最少服药6剂,最多36剂,用药后均无不良反应。

9   吴茱萸汤

《四川中医》报道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耳鸣,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党参30g,生姜5片,大枣12枚,苍白术各l0g,白芷l0g,细辛6g,山药15g,半夏l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分二次服。

结果:痊愈14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在有效病例中,治疗时间最长14天,最短5天,平均9天。

10  四逆散

①雷诺病

《中国中医药科技》报道四逆散加减治疗雷诺病38例,疗效确切。

处方如下:柴胡10g 、枳实15g、白芍15g 、炙甘草10g 、姜黄20g、 桑枝30g 、桂枝15g 、枸杞子30g 、黄芪30g、 当归20g 、鸡血藤30g 、川芎15g 、赤芍20g 、红花10g 、地龙15g 、 细辛7g、 炙附子8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天为一个疗程,共1-3个疗程。

结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9例,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3例,总有效率92.11%。

②乳腺增生症

予四逆散合攻坚汤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0g,枳壳l0g,赤芍10g,王不留行30g,夏枯草30g,牡蛎l0g,巴戟天l0g,炙甘草10g。加减:乳房灼热加丹皮10g,连翘10g;乳核坚硬加山甲10g,莪术10g;气虚加黄芪30g,党参20g;血虚加当归10g,阿胶10g;肾阳不足加鹿含草15g,鹿角霜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日服3次。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中国中医急症》报道用上方治疗乳腺增生症55例,结果,临床治愈3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1%。治疗时间最短15d,最长为4个疗程。

③顽固性失眠

有报道以加味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1例,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94.11%。

药用: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5g、党参20g、丹参15g、五味子10g、生地12g、柏子仁20g、酸枣仁20g、竹茹6g、甘草6g。气虚者加黄芪20g、人参10g;血虚加熟地12g、阿胶10g(烊化);阴虚加沙参10g、麦冬10g;痰热加黄芩10g、胆南星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300ml,分早晚2次温服,20天1疗程。

11  黄连阿胶汤

①慢性咽炎

药用黄连5-10g,黄芩10-15g,白芍10-15g,肉桂(后下)5g,阿胶(烊化)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300ml。分2次服,每次以热药汁冲服生鸡子黄1枚。6天为1疗程。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报道用上方治疗慢性咽炎85例,疗效可靠。结果:治愈38例,有效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7.5%。

②复发性口疮

《广东牙病防治》报道以黄连阿胶汤合猪苓汤治疗复发性口疮48例,效果满意。

方药组成:黄连、黄芩各8g,芍药l0g,阿胶10g(炖化服),鸡子黄2枚(冲),猪苓、泽泻、茯苓各I2g,滑石20g。加减法:大便干结者加大黄8g;小便艰涩者加竹叶15g,通草5g;疮面红肿者加银花、白芷各l0g;心烦不寐者加百合、知母各12g:咽痛发热者加连翘、牛蒡子各l0g,板蓝根20g;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者加生地15g,地骨10g。每日1剂,分2次服。

结果:显效3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

体会1:经方贵在“精”

1.辨证“精”,抓主症、辩主证。

2.选药“精”,药味少。

3.变化“精”,加减定性。

4.药量“精”,量大、量变、质变。

5.煎服法“精”,具体、详尽。

体会2:经方重在实践

1.背条文不如记经方

2.记经方不如用经方

3.用经方不如创新方

体会3:经方新用

1.病中找症

2.症中求证

3.以症索药

4.据证成方

肝炎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

来源:       https://www.haodf.com/lj/tuwen_zhaodongqi_4609057603_DE4rmuy0C9LuwYwaze-u4SpMycwInEhuK6C4jDOvjkNQIn4-eD1V6.htm 
(0)

相关推荐

  • 揭秘!小柴胡颗粒的10种经典用法,用好了效果杠杠的!仅1%的人知道.....

    今天咱们来讲一个中成药,医友们常吃的. 也是这次师兄去济宁出差唯一带的"灵丹妙药"~ 它就是万能小柴胡颗粒. 用过的都说好! 师兄简单整理了几个咱们医友对小柴胡的评价: " ...

  • 发人深思:只变化了一下药物剂量,即效如桴鼓,中医之玄妙让人叹为观止!!

    中医博大精深,有时一味药之差则疗效大不相同,而有时剂量不同而疗效也会是大不相同,在上周的中医内部学习课堂上,师父张胜兵讲了一例特殊的病例,同样的方子,只是药量进行了变化,而疗效马上显现出来了,真是应了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三一)临证谈小柴胡汤之咳嗽

    一提到咳嗽的治疗,可能我们想得更多的就是内科学里说的: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上焦咳嗽,中焦咳嗽,下焦咳嗽,五脏咳嗽,基本上也就是这些内容.我们回到伤寒上,来看看咳嗽怎么治疗. <伤寒论>第9 ...

  • 方剂歌诀详解——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歌诀总括]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可以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及其同证异病的多种病 ...

  • 少阳百病一代宗师——小柴胡汤

    原创佰草风华 老板来碗独参汤 今天 你有没有听说过小柴胡汤? 木香第一次听说这张方剂是因为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医生四处给他人看病开方,效果不错,所治之人好的痊愈,差的几乎也没有恶化.这样的水准在医生中 ...

  • 千古名方逍遥散,在8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编辑:小药童 写于风寒凛冽的北京 今天这篇文章是杨桢老师讲逍遥散的上半部分,主要是逍遥散在8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1.反流性食管炎:2.消化性溃疡:3.糜烂性胃炎:4.萎缩性胃炎:5.胆汁返流性胃 ...

  • 黄煌经方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导读: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多样,疾病复杂,涉及血管.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肿瘤性.遗传性.发育异常方面,具有诊断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特点. 笔者从事神经内科工作20余年,经历很多患者,尤其是脱鞘病.变性 ...

  • 益生菌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潜在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兴趣大增.肠道菌群已经成为消化.情绪和疼痛相关疾病研究的焦点.事实上,人们已经试图通过多种策略定性和/或定量地改变我们的肠道菌群,包括饮食管理.抗生素处理减少肠道 ...

  • 什么是“嘈杂”?嘈杂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中...

    嘈杂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嘈杂是指胃中有空虚感,这种空虚感与有没有吃饭没有关系,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一般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如胃热.胃虚.血虚等,针对不同的原因和 ...

  • 经方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

    肾气丸治不育 蜘蛛散治疝病 桂枝龙牡汤治失精 甘草泻心汤治狐惑 天雄丸治不育.失精 真武汤治阴肿 禹余粮丸治阴痉 苦参汤治前阴蚀烂 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甘草泻心汤治狐惑.龟头溃疡. ...

  • 岳美中经方治肾脏疾病——[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转载】

    岳美中经方治肾脏疾病——[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转载】

  • 便秘、肠胃炎等9种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科...

    便秘.肠胃炎等9种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科主任常开药,收藏备用! 1.脾肾两虚型便秘--消化内科主任常开药--便秘通 2.慢性胃炎--消化内科主任常开药--胃炎康胶囊 3.急性胃肠炎--消化内科主任常开 ...

  • 『中医偏方精品』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消化不良 消化是人体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消化功能,使摄入的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同化过程,分解成可溶性的.不具有特异性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被肠道吸收,变成体内的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 ...

  • 精神疾病中最严重或可怕的是哪个?

    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精神疾病种最严重的是那种精神疾病?这要看你怎么定义严重了. 从治疗的难度来看,精神分裂症比抑郁症.焦虑症等都要难治. 从生活质量,抑郁症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