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 瘤
脂 瘤
脂瘤亦称粉瘤,是皮脂腺中的皮脂淤积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本病相当于西医的
“皮脂腺囊肿”。常易受外邪感染而导致化脓,故又有“脓瘤”之称,有的也有可能发生
恶变。
脂瘤的病名首见于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外科启玄》描述本病时说:“凡粉瘤
大而必软,久久渐大,似乎有脓非脓,乃是粉浆于内,若不治之,日久大甚,亦称其累.”
说明本病瘤体的内容物是一种粉浆样物质。以后《外科正宗》、《外科真诠》、《外科证治
全书》等文献都载有脂瘤,并分别对其病因病机、好发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
后和转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病因病机]
皮脂腺排泄皮脂,以保护肌肤.皮脂来源于脾胃吸收之水谷精微,而皮脂排泄需要
肝气的疏泄,则皮脂腺方能收缩与舒张而产生排泄运动。因此,皮脂腺的疾病及脂瘤的
发生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
1 肝脾郁滞 肝气郁滞则疏泄不畅,以致皮脂腺开合不利,则皮脂腺易因各种原因
而阻塞,不通则淤肿,而皮脂潴留囊肿。又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主肌肉,若脾气郁滞,则
水谷之精微可淤积于皮肉之间的皮脂腺内,而变为湿痰浊邪,成为豆腐渣样物质。
2 淤毒结聚 肝郁则气滞,气滞日久可化火,煎熬淤积之皮脂而化成脓毒;又脾气
郁滞,湿痰浊邪淤积也可化火成脓毒。又肝脾郁滞,气滞则湿生,湿性粘滞,使淤毒结
聚,而病情迁延不愈,甚至恶化。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皮脂腺囊肿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年人多见,凡有皮脂的部位都可发生,
但多见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臀部及背部。
肿块直径常在1~3am左右,界限清楚,略隆起,囊肿埋藏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和
皮肤粘连,基底部可以移动.表面皮肤受压而紧张、萎缩,有时略带青色,常在表面的
皮肤处见一小孔,这是扩大了的皮脂腺的开口,此处皮肤与囊肿粘连最紧。在推动囊肿
时,开口处略微下陷而形成一小坑,有时这一开口处塞着一个黑头粉刺样小栓,用力挤
压时可挤出灰白色蜡样半流质物或豆腐渣样物质,有恶臭。一般无疼痛。
皮脂腺囊肿可以长得较大,可以并发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或囊肿周围的蜂窝组织
炎,反复感染可导致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而局部变硬.也可以使囊肿钙化、干涸而变为硬
性肿物。由于炎症等慢性刺激,极少数患者可发生囊肿局部恶变为鳞状上皮癌。
1.2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又称多发性囊脂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皮脂腺囊肿.有人认为是先天性潴留性囊肿,有家族史,好发于女性,以年轻人为多见。
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的皮脂腺小囊肿。囊肿数目很多,其直径自1m一1cm不等,广布于体
表或成簇地集中在胸部、颜面、阴囊等处。囊肿呈黄白色结节,界限清楚,表面皮肤菲
薄,隐隐可见囊肿内有黄白色乳酪状或油状的内容物,但其上没有扩大的皮脂腺开口。病
期久者囊肿可以钙化而成为一个硬结,也可以发生继发感染而化脓及破溃。
2 诊断要点
2.1 皮脂腺囊肿 好发于皮脂腺集中之处的头、面、耳后、项背及臀部,肿物呈球
形,大小不一,中心部有一黑头粉刺样小栓是其特征。
2.2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囊肿较小,呈黄白色结节,隐隐可见囊肿内有黄白色乳酪
状或油状的内容物。
3 鉴别诊断
3.1 表皮样囊肿 与皮脂腺囊肿很相似,但是表皮样囊肿肿块中心无小孔,也没有
黑头粉刺样的小栓。
3。2 皮脂腺瘤 幼年发病,但亦可初生时即有或晚发。病变好发于鼻侧或鼻唇沟、
颏部和头皮,密集而不融合,表现为针头至黄豆大或更大的,半球形,坚实性结节,呈
皮肤色、黄白色或深棕红色,表面光滑或疣状,并常有毛细血管扩张。
[辨证]
1 肝脾郁滞证 肿块表面皮肤紧张、萎缩,或略带青色,有黑头粉刺样小栓及小孔,
轻度胀感。或细小肿物广布于体表或成簇生长,表皮菲薄,可见囊内容物.伴性情急躁,
或有胸闷、腹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淡红,脉弦细。
2 淤毒结聚证 肿块发生较久,或肿块体积大,局部红肿热痛,溃破流出脓和脂垢
样物质,感染控制后仍有脂水样脓溢出,感染亦可反复发作。或肿块基底坚硬,或瘤体
硬化如核,或溃破赘生渗流脓血。可伴发热,心烦,纳食减退,大便干结,小便黄等症。
舌苔微黄腻或黄腻,舌质淡红,脉弦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肝脾郁滞证 治宜疏肝理脾,消导化积。方选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香附,
青皮九香虫、厚朴、神曲、山楂、茯苓、法夏、甘草、莱菔子、麦芽、苡米、穿山甲、槟
榔、芜荑等。
1.工.2 淤毒结聚证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淤.方选四妙散加味。常用药物有黄芪、
当归、银花、甘草、萆藓、虎杖、十大功劳、半枝莲、全蝎、蜈蚣、紫草、板蓝根等。
1。2 成药、验方
1。2.1 保和丸,每次1丸,每日2次。 、
1。2.2 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2次。
1.2.3 消炎利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1.2.4 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
1.2.5 茵陈lOg,金钱草20g,鸡内金lOg。每日工剂,水煎服。
2 外治法
2.1 初起的脂瘤可贴阳和解凝膏掺麝桂散。
2。2 已化脓感染的,可外敷金黄膏或玉器膏.红肿消退后,用各半丹药线插入瘤体,
腐蚀囊壁,待囊壁完全破坏后,脓腐已尽,再用生肌外用药。
3 手术治疗 择期手术治疗,作手术时应将囊肿和与之粘连的皮肤一起完整切除,
不要将囊肿弄破,以避免复发和继发感染。若已成脓肿,则可切开引流,待愈后2—3个
月再行切除术,也可应用抗生素或其他治疗,在炎症控制后再作手术切除.
[预防与护理]
l 不要强行挤压囊肿,以免囊肿壁破溃,手术不易切尽,容易复发。
2 对于已经感染溃破的脂瘤,应用丹药腐蚀囊壁,务必要彻底去除囊壁,否则愈合
后还会复发。
3 采用内服、外治等疗法,正确治疗脂瘤慢性感染,避免感染因素及淤滞的内容物
的不良刺激而引起的恶变。
(古籍选粹工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 粉瘤,红粉色,多生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体者,全
是痰气凝结而成。宜针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条枪插入,数次以净内膜自愈。……一男子
臀瘤五年,形如复瓢,按之隐隐黑色,此黑粉瘤也,以针破之,按出黑砂兼黑粉共约碗
许,用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内十余日,每次捺出黑膜,其瘤渐消。内服十全大补汤健脾胃,
养气血,月余而敛。一男子腮上生瘤半年,形若复桃,皮色不变,按之微红,此粉瘤也。
针破之,捺出脂粉,插前药半月而愈。
《外科证治全书.瘿瘤》 瘤证惟粉瘤最多,其色粉红,多生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
体者,乃腠理津珠,偶有所滞,聚而不散则成此瘤也。治宜针破挤出脂粉,用生南星、大
黄等分为末,以白玉簪花根捣汁调敷之。然每有愈而复发者乃内有胞囊,化净膏贴,生
肌自愈.
[现代研究]
1 发病和病理学研究 皮脂腺是皮肤的附属结构之一,位于真皮层内,在立毛肌与
毛囊之间。皮脂腺是全浆分泌的泡状腺,每个毛囊的周围常有1—6个皮脂腺。腺泡的外
层细胞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内层细胞是由外层细胞发育而来,逐渐成熟而体积增大,而
且充满了脂滴,最后连同腺细胞一齐破溃排出,形成皮脂,再经导管入毛囊腔排至体外。
如果腺口或毛囊因角化、外伤、感染等原因而发生阻塞,则造成皮脂潴留而形成囊肿。囊
肿壁的结构与皮脂腺泡相同,上皮细胞没有角化现象,囊外为纤维结缔组织。囊肿内腔
充满了逐渐分解的皮脂细胞,形成无定形的半流质状的物质。并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及胆
固醇结晶,并常见钙化。囊内容有恶臭。当囊肿破裂,其内容侵入真皮内,能引起异物
巨细胞反应,并使囊壁部分分解。
2 临床研究 治疗方药:生半夏、玄参、生地、夏枯草、太子参、牡蛎、赤芍、白
芍、丹参各15g,天南星、陈皮、制香附各lOg,川芎、鸡内金各6g。水煎服。
陈某,男,36岁。1987年4月3日诊。胸部及大腿内侧有包块数十个,1年多未愈。
大者如枣核,小者如豆粒,手按有痛感,质地中等,推之不移,局部颜色如常。经有关
检查确诊为多发性皮下囊肿。以上方连服20剂,囊肿消失而愈。
某女,30岁,3年前于前胸部出现数个米粒大的小丘疹,质硬。以后逐渐增多,有
的渐增大(如绿豆或杏核)后变软,丘疹呈红色,伴疼痛。曾确诊为“皮脂腺瘤”,经一
般治疗无明显变化。辨证属血瘀气滞,寒凝经络。用成药大黄廑虫丸口服,每次1丸,每
日2次,10日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3,---,5日。服药2疗程后,丘疹明显缩小,服药3
个疗程,丘疹、结节基本消失。 .
[述评]
脂瘤一病,过去不太重视内治,而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手术切除不全而导致复发
较为多见,亦有恶于手术治疗者而不能及时治疗,故脂瘤每多演变为脓瘤而迁延不愈。
编者认为肝脾郁滞是脂瘤的主要发病机理,因为皮脂的排泄与淤滞与肝脾的功能失
调有密切的关系。故立舒肝理脾、消导化积为本病早期和中期的治疗法则。此外,淤滞
日久可化热成毒,故当一旦外邪感染形成脓瘤,则应用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法则。另外,
本病与痤疮有某些相似之处,故可仿痤疮的某些治法。而常用白花蛇舌草、茵陈、厚朴、
大黄、苡米、山楂、麦芽、鸡内金、鹿含草等药物配方。
应用中医药丹药引流和腐蚀囊壁的方法,自古就有应用,这对于包膜和囊壁已破溃
合并感染,不易切除之症尤为适用。此种外治方法应该加以总结提高,并规范化使用,以
突出中医治疗脂瘤的特色,以提高临床治疗本病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