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生:茫茫九派流中国————从“河东流派”实践谈当代楹联流派的发展
茫茫九派流中国
——从“河东流派”实践谈当代楹联流派的发展
杨振生
“茫茫九派流中国”是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词中一个名句。原意指,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诗句气势磅礴地描绘了“流”与“派”壮阔的自然现象。笔者在此借以比喻楹联的“流”与“派”的关系,及其楹联流派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一、楹联流派之要义
1、楹联流派的必然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类——楹联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及其后期必然产生“流派”,这本是一个极其普遍性的问题。而且不止学术思想,文艺创作方面,就连政治生态也产生流派。而为什么当楹联出现流派的现象,有人却提出“质疑”呢?甚至有人说:“都是一样的平平仄仄。还有什么流派可言?”笔者认为,这还是对楹联的“文学属性”和“主流地位”的肤浅认识“误区”造成的。
2、楹联流派的科学性
笔者十分赞赏甘肃王家安先生倡导的建立楹联学科的文艺主张。既然楹联是一种人文科学,那么楹联流派就具有缜密的科学性,她像其他文艺品类一样符合流派的宏观定义:“一群作家如果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文学理论见解的艺术审美追求,并形成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风格,那么这群作家就是一个文学流派了。”
3、楹联流派的特殊性
所谓“主流”,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风格,所谓“支流”便是流派。“流”是相同性,是共性;而“派”是区别性,是个性。所以“特殊性”是一切事物相区别而存在,相统一而发展的要素,楹联流派也是如此。正如中国楹联泰斗常江先生在《对联流派与文学批评》一文中指出:“要关注流派,发现流派,鼓励流派,发展流派……就要在独特性和创造性上更有所建树。”
4、楹联流派的地域性
在当代联坛活跃的诸多楹联名家中,包括常江、常治国、谷向阳、余德泉、龚联寿、陈树德、王庆新、叶子彤、刘太品、刘锋、严海燕、巩行远、郭省非、鲁晓川、邹宗德、王家安等大家在内,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地域性”作为楹联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虽然楹联流派的形成完全是创作风格的迥异所致,并非从行政区划的不同而分。但是各个地域所固有的“地域性格”、“文化差异”、“背景区别”而长期形成文化的独特性,的确为流派的萌生,酿造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5、楹联流派的包容性
尽管一个楹联流派中,存在着诸多的语言风格、情趣审美的“趋同性”,但也决然不可能完全摒除“和而不同”的“个别性”,正如豪情万丈的“豪放派”诗人毛泽东一样,它既有“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弥天大勇,又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的儿女情长。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人比黄花瘦”的低吟浅唱,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震古烁今。诗人本身尚存在如此二元的“包容性”,更何况一个相近的流派之中呢?
6、楹联流派的传承性
古往今来,在各类文学、学术的发展过程中,“传承性”无疑也是一个显著的本质特征。显然,流派的传承性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横向”指“空间”,指一个流派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承。而“纵向”是指时间,是一种风格的千秋万代传流传。
其实,“豪放”和“婉约”不只是中华诗词的分野,它应该是中华文学创作唯一的本质的宏观的“分水岭”。诗词是这样,书法是这样,戏曲也是这样,一切文学艺术的风格大抵都是这样。当然,这样的分野并不忽略各自流派,在其“支流”中的“小支流”,如此看来,传承性对流派的形成发展壮大意义非凡。
二、河东流派的典型意义
1、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
本世纪初叶,中国楹联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在楹联事业蓬勃发展,楹联队伍日趋壮大,楹联创作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全国联界,在继承了清代楹联繁荣之遗绪,开始萌发了史无前例的楹联流派,其中河东流派首当其冲地问世诞生。正如中楹会原会长孟繁锦所言:“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流派群起楹联之未来。”在“催生”上,中国楹联学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于2014年11月21日,全国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楹联论坛”(河东风格研究)的《纪要》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日趋昌盛,为继明清之后崭新一代楹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运城市在创建中国最佳楹联城市过程中,创造性总结出一套结合实际,普及与提高并重,具有河东特色的发展楹联的新路子。在广为楹联界瞩目地“运城现象”中,以杨振生为领军人物的具有“豪放、凝重、新奇、时尚”风格的“河东流派”已初现端倪。”接着,对于2017年“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纪要》中指出。“河东流派”已由“初现端倪”而日趋成熟。它不仅是运城市楹联学会多年来辛勤耕耘之所结出的硕果,为全国联界提供了有判断力的经验,而且预示着我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高峰的到来。”正如第八届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先生对“河东流派”的高度评价:“河东流派是新时期中国楹联文化,中国楹联事业发展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值得分析探讨和研究。”
2、“运城现象”派生河东流派
所谓“运城现象”是在中国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运城楹联人在“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先生的率领下所创造的“新型楹联发展理论”,新时代楹联发展方针和道路,成为全国楹联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形成楹联文化“运城现象”。这一“现象”又一重大成果即是派生了一个上贴时代,下接地气,创作风格独特的“当代楹联河东流派”。有人把“运城现象”仅视为“政治运动”,似乎与楹联创作队伍的成长,楹联精品的产生,楹联创作风格的形成毫无关系,从而发出了“运城只出经验,而少出联家”的质疑。其实不然!正如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的政治生态,丰富多彩的诗歌运动,使唐代产生了大批光照人寰的著名诗人和大批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样,“运城现象”不仅为全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同时为当地楹联创作队伍的锻炼成长和河东流派创作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条件。
3、“实至名归”的河东流派
既然是文学流派,就必须具备常江先生所概括的流派的“七大元素”和“三大标志”。“七大元素”即七个特征:一是“地域性”,河东流派天然具备。二是“关联性”,即以传统结社形式出现,河东流派是以“运城市楹联学会”为“结社”的楹联创作队伍。三是“独特性”,河东流派所具备的“大气、大美、大新、大用”,“大而新”的共同风格特长。四是“创造性”,严格地说河东流派就是当代楹联的“创新派”。五是“传承性”,河东流派已建立的“梯队传承体系”。六是“时代性”,河东流派都是同时代的楹联创作名家。从纵向上看,“中华联圣”明代的乔应甲应是河东流派的源头。第七便是“领军人”,河东流派一成立,便明确提出了领军人是被孟繁锦会长誉为“联画诗书四绝”的杨振生。他是一位高素质的全面艺术人才,不仅是河东流派的倡导者,更是引领者、举旗者。在他带领下,这一成熟的作家群达到了“第一形成了规模”,“第二有叫响全国的代表人物”,“第三这个流派从2012年至今经受了多年的时间考验”。故而,常江先生在全国联界响亮提出“河东流派,很值得注意,值得研究。”
4、权威联家眼中的河东流派
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的出现,引起了全国诸多联家的研究和关注,仅拿天津大学教授刘峰先生的《关于流派和楹联流派》作例,便可对河东流派“窥豹一斑”。刘峰教授在该文中明确指出“河东流派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地方色彩,在全国是领先的,也是独特的。河东流派所具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雄浑大气的创作风格。并兹举几例。
例一:
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
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
这是其领军人杨振生所作的运城市市联,结句:“大河顾我掉头东”,称得上“下笔如有神助”的金句。
例二: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这是河东扆军宣所作的鹳雀楼联。并评曰:没有很强的概括力是做不到的,上联以气势胜,下联不仅有气势,而且定位准确,颇为难得。
例三:杨振生的五老峰联:
一水划西东,落雁云峰留太华;
两山分里表,锦屏五老鼎中条。
“大视野”,极显英雄气概;“崇而不抑是好手法”。
例四:
一颗映红中国梦;
千畴堆富稷王山。
这是何沁学在稷山第四届板枣文化旅游节全国征联大赛一等奖的作品。
例五:
历尽繁华,已万水千山,满目苍茫留大梦;
谁能淡定,且倚栏听雪,一春事业待明年。
这是河东流派的女联家张丹薇的《雪里情怀》联,即使写情怀,也没有小儿女态,没有那种缠缠绵绵、婉婉曲曲,而自有一种潇洒。
正如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蒋有泉先生所言:“河东流派是一个有模有样的楹联流派。它诞生在河东,但是它的影响是全国的。”
“河东流派”在中国楹联文化发展史上“开坛立派”,完全具备文学流派所含要素的条件,其典型实踐意义有五个方面。
一是楹联文化是完全可以、能够立派的。它是文学体裁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完全有资格、有底蕴称流论派的。“河东流派”的诞生崛起,具有开创性、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是楹联流派与历史上的文学流派既有共同点、共同要素,但又有质的不同,即它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它的视野与功能大大地拓展了、拓宽了。它要与时俱进,不是孤立为立派而成派。要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河东流派”把这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大大地拓展了,它不仅是创作队伍,而是为大局服务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楹联流派的出现,不仅把楹联文化事业的空间拓宽,价值和地位提升,而且使它有了归宿。“河东流派”崛起后,使全市楹联文化工作更典型化、形象化,有了号召力,有了目标,影响力更大,较好地实现了楹联人的初心和最终目标。
四是楹联流派的出现.,有利于推进“主体统领,差异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力量和成员个人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各种创作风格无限的展现。更有利于抱团发展,运用团队力量,集体发力,攻关夺金,争得话语权。今年,我们又制定了流派发展战略,组建了'登峰队“和”尖刀班“,把拳头握得更紧。由“河东流派”带起的河东楹联文化大军和各路人才的才能在全国联坛、在服务大局中的充分展示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是“河东流派”的成劝实踐,孕育了“楹联流派学科”和“楹联流派学”的诞生。“河东流派”是在楹联新型理论指导下崛起并发展,它的“三个体系”(理论支撑、语言风格、梯队传承)建设,成功实踐又丰富和发展了新型理论。即由实踐上升到理性,又回到实踐中。所以,它的发展是自觉自信的,不是盲目无序的。它的实践为“楹联流派学”的诞生,蹚了路,提供了范例。
三、流派群起行未来
在中国联界最具战略眼光的孟繁锦先生,生前就断言:“流派群起,楹联之未来。” 就目前联界而言,流派的群起,还未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流派认识上,尚存有如下“区”:
其一曰:流派是别人的评价,后人的定论。其实,此议大可不必。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早就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无疑是“豪放派”的自我宣言书。现代文学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在作者生前就有定论。楹联流派当然也是如此。
其二曰:“豪放”和“婉约”仅是传统诗词的流派分界,同为“豪放”或“婉约”之内,同类便没有流派之分。此议无需辩解:在国戏京剧界,同为旦行,仍有“梅派”和“程派”的迥异差别。在豪放派联界,“河东流派”与“三秦流派”也是有区别的。
其三曰:流派之别是学术之争。流派是创作风格上的差别,二学术是观点认识上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其四曰:流派之间存有优劣高低之分。此言大谬!流派是创作风格上的差异,风格各有千秋,不存在可比性。“豪放派”有磅礴大气的美,痛快淋漓的美;雄强彪悍的美;而“婉约派”有细腻典雅的美,楚楚动人的美,宛转悠扬的美。各有各的美,在审美上永远不可互相替代!
其五曰:“复古”惟美,“创新”是旁门左道。此议是对“创新风格”的否定。其实,楹联风格应以创作对象而定。若名胜联,当然以“复古”为宜;若时政联,当然应以“时语联”为宜。
其六曰:“豪放派”是“老干体”。此议有二弊,一弊是对“豪放派”的曲解,吧“豪放”当“直白”,把“大气”当“大话”;二弊是对“老干体”的蔑视。“老干体”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而产生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不应“一棍子打死”。
其七曰:实用对联没有文学性。此议涉及到了楹联文化属性问题。楹联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民俗?其实当代楹联的本质属性即是文学性、时代性、大众性和实用性缺一不可。既然是对联,它就具备文学性,否则则不是。实用对联就是它的文学价值的实用化。
走出以上这些“误区”,楹联流派还是在全国联坛频频欲动了。只是各派之间的进展程度不同而已。
以“湖湘楹联七子”为代表的“湖湘派”,正以清新隽逸的风格驰聘联坛。
以“雄浑豪迈之风”著称的“三秦楹联流派”呼之欲出。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张小华和中楹论坛管理员王永江倡导推送的“中楹流派”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的网络楹联开始,达到了日趋成熟的地步。作为楹联流派,“中楹流派”确实可以自成一派,但是,对它的命名确实值得推敲,叫“网络派”如何?
还有贵州的“桐梓派”、湖北的“公安派”、江苏太仓的“江南联教联盟”和北京的“京味派”等等,都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繁荣昌盛的大好趋势!
可以预料,伴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中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洪流中,由楹联流派引领的潮涌,终会汹涌澎湃,滚滚向前,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力量能阻挡得了的。我们很自信,即”下一个文学高峰是楹联“,而“笫一个流派看河东”后,必将是一个百花争妍、万木皆春的大美局面。
(2021年5月4日于弄潮斋)
杨振生 男,山西万荣人,1947年生,历任山西运城盐化二厂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山西关公书画院院士;运城学院客座教授。书法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国画师从高冠华、姚治华先生。诗联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大赛,屡获大奖。2007年曾于北京、山西等地举办《杨振生诗联书画展》,出版《杨振生诗联书画集》,并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同时主编出版《岳民立,当代楹联新型理论的开拓与实践》、《艺海弄潮》、《古中国采风联墨》、《百家诗联咏河东》等多部著述。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孟繁锦先生为其题词:“联画诗书四绝;酸甜苦辣一生”。2014年被评为“中国楹联最高奖第二届梁章钜奖提名奖”,2019年荣获“中国楹联贡献奖“,并被誉为“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
(四)·中华千古对联情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链接
二、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六、扆军宣:先贤底蕴是河东流派立根之本时代特征是河东流派壮大动力
八、廉宗颇:楹联文化要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中 ——兼议南流北派的发展方向
十、刘松山:从湖南茶亭楹联文化的地域性和实用性中发现对联之美
——————————————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