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泄象会(之一)
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发泄、通达条畅之意。疏泄的对象主要是气,即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畅达作用。
“疏泄”一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美,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张景岳注:“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苍气,木气也。”(《类经·运气类》)可见,这里的“土疏泄”是指木气条达,土得木气之疏通,与《素问·藏气法时论》的“土得木而达”同义。
明确提出“肝主疏泄”的为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谓:“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之功建应与“司外揣内”的生理病理观察存有一定关联。先贤或察肝经布两胁,肝气顺达则胁舒,气滞肝经则胁胀,进而有可致血瘀、水停、犯脾、犯胃等。由是而推,气的运行于人体相当重要,且与肝有着莫大干系。而气之疏通、畅达又与《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敷和”之木气条达、舒畅象类,故丹溪借“疏泄”二字来形容此功。基于五行-四象-八卦一体的框架,在“疏泄”五行之象确立后,与之相应的四象-八卦等内容就渐融其中而使其内涵日渐丰满。可见藏象丰富内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黄帝内经》建立框架,后世不断丰富发展,至今仍余充盈与解释空间。
因此,肝主疏泄应是一个以“司外揣内”之象为基,而与木象、少阳象、震象、巽象相通,意象十足的功能。
甲、木象:木性条达、舒畅,“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则肝疏泄之功象类于木。更因木性主升发,故疏泄的方向以升为主。
乙、少阳象:肝为少阳之脏,少阳者,太阳于东方初出地平时所呈的半轮红日之象,参见图3-1左边的上白下黑之圆,故其象半阳(阳爻)显于上,半阴(阴爻)隐于下。虽半阳半阴,但初升少阳,将向日中太阳之位升发,故其属阳的基调已定。少阳又类春,其性暖、其象升,所疏之也气属阳,暖而升正是气的本来属性,故肝主疏泄正是顺少阳暖升之性而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肝敷布的正是少阳阳和之气,以和煦协调诸脏。
丙、卦象:震位东方,对应春天,为肝所应之主卦。震之为卦,一阳爻位于二阴之下,象征一阳发动于下,向上冲开二阴,犹春天阳气出土,爆发为“雷”,故震为“雷”。《易·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雷象主升、主动,疏泄亦以升、动为特征。
巽位东南,二阳爻居一阴爻之上,有阳气升发流布之象。卦下一阴爻象“地”,上二阳爻象流行的“风气”,风行地上,故巽为“风”。肝疏泄的是气,自然界的气体流动就是“风”,《易·说卦传》云:“风以散之”,风流行就是气流行,风行地上就是气流体内,且风气通于肝,风性趋上,更合疏泄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亦说明肝喜散,类巽象。
关于肝与震、巽两卦的关系,清·何梦瑶道:“故冬至而一阳生,惊蛰而雷出于地。肾水得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以上,肝受之而升腾,故肝于时为春,于象为木,于卦为震雷、巽风。”(《医碥·五脏配五行八卦说》)。雷起而风生,乃天道之常,雷与风总是相须相与的,盖气息交感也。
基上诸象,调畅气机,使之顺畅就是肝疏泄功能的题内之意。此功能失常主要有两方面的病理变化:一是肝疏泄不及,致气机郁滞,而见胸胁,少腹,两乳等局部胀痛的病象,此如自然界之风不流行、不升扬,则人觉气闷,是为“肝气郁结”;二是肝疏泄太过,阳气迅猛升腾,则见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甚至头摇等病象,此如自然界的雷动九天,称为肝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