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白《寒雀图》:丹青画寒雀,寒雀观众生
花鸟画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般画学上说,花鸟画是从人物画脱离出来的,个人以为并不是真准确。如果要从绘画起源的历史看,或许花鸟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出土的彩陶上的鸟形图案,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鱼和蛙,还有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鹤衔鱼彩陶缸等。从哪开始的我们今天很难断定,但是可以断定的是花鸟画经过六朝、隋唐之后,发展至五代以及两宋已经迈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谈及五代、北宋的花鸟画大师,我们首先会想到“徐黄异体”和“黄氏父子”。徐熙的作品今天已经失传,南唐后主李煜“爱其重迹”,宋太宗看到徐熙的《石榴图》画,叹道:“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黄荃的作品今天倒是传下来几件,这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花鸟画的盛况。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不惟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徐熙和黄荃,特别是黄荃所代表的“富贵花鸟派”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知道熙宁时期一位叫崔白的人出现,方才改变了中国花鸟画的气象和面目。不同于黄荃花鸟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富贵、华丽、浓艳之气,崔白的花鸟画独辟蹊径,走的是一派平淡天真的路子。《宣和画谱》记载崔白的作品有二百四十一件之多,但是,流传至今可以确定为崔白真迹的仅存两幅,一幅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寒雀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崔白《寒雀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寒雀图》:丹墨造寒雀,丝毫见生机
《寒雀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01.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中一共画有九只寒雀。九只寒雀形态各异,或动或静,或单或双,或栖或飞。老树枯枝预示着节令为深秋或者寒冬之际。原本寂静萧条的世界,因为九只寒雀在画面中的缘故,仿佛让人耳畔回响着叽叽喳喳的喧闹声。这喧闹声给这个孤寂的时节增添了几分生趣。画面中间上方有乾隆的题诗:“寒雀争寒枝,如椒目相妒。设有鹤来驱,拾仇共救护。”最早这幅作品被称作《九雀图》,后来因为这首乾隆的题诗而被确定为《寒雀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图》乾隆题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1:展翅寒雀
从画卷右上角起,一只展翅的寒雀正飞向枝头,这只寒雀是画面中唯一一只尚不在枝头且张开双翅处于飞翔姿态的寒雀。放大画面看这只寒雀,细节描绘工致,羽毛清晰可见,一根根一层层,崔白非常擅长处理动物皮毛,这种处理方式不同于黄荃似的勾勒填彩,而是借用了笔墨晕染的技巧来表现一种更加平淡和轻灵的视觉感。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只寒雀因为是将要停在树枝上,所以我们看它的翅膀形态,明显有一个“收”的动作,右翅表现更加明显,这是为了改变方向以及停下的翅膀姿态。不得不感叹崔白对自然界中生物的观察之入微。
这只飞翔的寒雀正对着的方向是上下分开的两根树枝,下方树枝上有一只倒身抓住树枝的寒雀。寒雀腹部的细绒毛清晰可见。两根爪子紧紧抓住树枝,翅膀微微张开,随时准备展开翅膀飞到另一处枝头。喙前的树枝上似乎有吸引寒雀的食物,大概是甲虫之类的小昆虫。这大概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那只展翅的寒雀要朝着这个方向飞来了。而这只倒身的寒雀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有同伴即将要来争夺食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2:倒身觅食寒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3
不仅是右上方的寒雀被食物吸引了,左边树枝上,一只寒雀似乎也察觉到了有食物存在。它正向前探着身子观望着,又似乎下一秒也将展开翅膀飞过去抢夺食物。一场“三雀争食”之战即将上演。
这只争取飞过去抢夺食物的寒雀旁边紧挨着另一只寒雀。它真抬头回望上方。毛茸茸的肚子上丝毫毕现。它还没注意身旁同伴的举动,而是被左上方枝头的同伴吸引了注意力。沿着它的视线看去,一直正对着观者的寒雀,盯着画面正下方的位置。这只寒雀画得非常对称。浑圆的身体似乎将树枝轻轻地压弯了。其左下方,是一只正张着喙对着它叫唤的寒雀。
这只寒雀处于和其右前方的另一只抬头回望的寒雀共同构成了一个平衡,它们的焦点皆在两者之间的正上方的寒雀身上。三者的表现格外有意思,上方的寒雀气定凝神,右下方的寒雀满心狐疑,左下方的寒雀张口叽喳。通过三者的形态变化,生动地传递出了寒雀的性格与形象。这三只寒雀构成了一组关系,而前面三只寒雀也构成了一组关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4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5
剩下的三只则是第三组关系。这三只寒雀在画面的最左段。最左枝头的寒雀正在梳理着自己的羽毛。我们注意看他的眼睛,不再像前面六只寒雀那样是睁圆的形态,而是半睁的姿态。他很享受此刻梳理羽毛的惬意。其右下方有另一只微闭眼睛正在休憩的寒雀。它只露出头部和腹部,我们看不到它的羽尾部分,因为被它身旁依偎在一起的另一只背对着我们的寒雀挡住了。这只背对我们的寒雀也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它的眼睛并未微闭着,而是在向下方低头观察着什么。
树枝的表现有了“写”的味道,以淡湿墨来攃染出树枝的形廓,且旨在极少数的位置敷色点出花蕾的存在。这些暗红色的花蕾,在这个时节的出现表明着春天也将不远了。季节的轮回,万物的枯荣,在微小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6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7
这幅作品与《双喜图》一样,同样有画家的签名,“崔白”二字出现在左四寒雀尾部的下方,没有纪年。这种签名方式,和范宽时期有些类似,只不过范宽时期的签名藏得更深。崔白时期的签名显然要“正大光明”得多了。直到郭熙时期,画家的题款签名才逐渐长起来,也明确起来。到了晚期李唐时,签名题款更进一步了有更多的内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8:崔白签名
二、寒雀九只,生命众生相
黄庭坚对崔白的画格外喜爱,他看了崔白的《风竹鹧鸪图》后,称赞道:“崔生丹墨,盗造物机,后有识者,恨不同时。”至少从现存两幅崔白的真迹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寒雀图》中的九只寒雀,正是“物机”的表现。九只寒雀,形态各异,就如同我们人的生命众生相。画面中的九只寒雀可以划分为三个组合关系。从右至左,每三只寒雀为一组关系。而三组寒雀又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大关系组合。
1.同类相争
第一组三只寒雀,被食物所连接在一起。虽然中间倒身的寒雀距离食物最近,可以说是触“嘴”可得,但是,这并不会让左右两只寒雀过来争夺。对食物的争夺,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哪怕是同类。更惨烈的是,有的为了争夺食物,甚至会同类相残。在这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崔白力求刻画出的大自然残酷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几乎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组处于动的关系组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9:第一组关系
2.好奇心
第二组三只寒雀构成另一个非常稳定的三角形。它们彼此被外在的事物吸引着,但是并没有如同前一组关系中那般为了食物而付诸行动。在这组关系中的三只寒雀,虽然各有动静,但是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出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之中。寒雀是一种生性机敏的鸟类,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多疑、“爱管闲事”的鸟类。三角形的下面左右两支寒雀被上方的寒雀所吸引,它们似乎在问:“你看到什么了?”我们人常常也会表现得如此。对于许多事物,明明和自己无关,却有总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总是试图去探究和自己无关的事物。这是一组处于动静相融的关系组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10:第二组关系
3.怡然自得
第三组三只寒雀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组关系。三只寒雀都处于静止状态之中。其中两只微闭双眼,一只在整理自己的羽毛,享受着放松的时光;一只在小憩,觅得片刻的宁静;而第三只则是静静地观察着其他的同伴的一举一动。它们表现得与世无争,独享自己的宁静时光。在纷繁喧扰的世界中,它们的姿态是极为难得的。生命总该有一份宁静的时刻,此刻与世界无关亦无牵连。这种生命形态在我们人类世界中同样是极为难得的。我们总是处于各种关系漩涡之中,无法做到置身事外,只关心此刻的自己是否享有宁静。这是一组处于宁静的关系组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寒雀图》局部11:第三组关系
三组关系绝对不是孤立的。崔白巧妙地让这三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联系。或者说,三组关系各自的状态又并不是绝对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第一组关系中最左边的寒雀与第二组关系中最右侧的寒雀依偎在一起成双而处;第三组关系中最右侧的寒雀通过眼神注视着第二组关系中的三只寒雀的一举一动。
九只寒雀,位置有高有低,有单有双,有动有静,有栖有飞。就如同世间万物的关系和特性一般,九只寒雀,昭示着万物生命的形态。在此不得不再次佩服崔白对物象的观察能力和作为画家的表现能力。崔白不仅表现出了九只寒雀在枯枝上的九种生命形态,同样也揭示了人生命的众生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崔白《双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人间众生,古画观止
花鸟画到了崔白手中,呈现出来的另一番气象,我想不仅仅在于表现层面,更在于对“物机”的揭示上。黄荃的花鸟虽别致、精巧、华丽、富贵,但是却不及崔白花鸟藉由平淡所散发出来的生命观照的魅力。一如崔白另一幅存世真迹《双喜图》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静美与从容。而在这卷《寒雀图》中,透过九只形态各异的寒雀,我们亦能读到几许人间众生的气息。
人世间的纷争,就如同争夺食物的三只寒雀一般,从未停止。在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无论会否是同类,相争亦不会停止。无论文明发展到何种高度,我想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在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变中保留在所有生命的基因中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无论是拥有高级智慧的人类还是只有低级思维的蝼蚁。在大自然的法则面前,众生平等。除了争斗,我想,还有一种“观望”的生命态度。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观望。我们需要知道周遭发生了什么,或者即将要发生什么。
天地万物有大美而不言。有一种生命形态是安静到极致的,极致到让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所散发出来的美好。世事纷扰,选择不关注,不参与,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相比天地,个体生命何其短暂与渺小。与其劳心劳神参与到纷扰之中,选择一种孤独、安静的活法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活法。
我一直觉得,理解静比理解动更难得。秋风中路边摇曳的野菊花,枯枝上午憩的鸟儿,滋润着阳光雨露的木棉花,或者乡村冬日暖阳下躺在藤椅上晒太阳的老人。时间在这些物象周遭是凝滞的,仿佛万物的存在都是一幅静止的画卷。生命需要动,也需要静。在动中领会生命的活力,在静中窥探生命的静美。读崔白的《寒雀图》,惊叹其超强的写实技巧之余,同样激叹其对生命的洞察之深。至于崔白在创作这卷作品时是否有想到这些已经不再重要了,艺术的魅力便在于观者在艺术中各自观照自己的人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崔白《寒雀图》完整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