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陈独秀(一)
学党史,有一个人避不开,也绝不应该被避开。他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近期央视上播放的《觉醒年代》,重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突出表现。
陈独秀身上的名号很多——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大革命失败的“罪人”,中国“托派”的领导人。陈独秀一生从秀才转为“康党”,又转为“乱党”,再进为共产党;后期质变为“托派”,终成“终身反对派”。
与身份相对应,陈独秀的思想则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再转到马克思主义,后期则转为托洛茨基主义,晚年抛弃“列、托”,又回归到民主主义。
陈独秀以一名书生革命家的勇气,不断地否定历史、否定自身,试图寻找一条带领中国走出黑暗的道路,虽撞得头破血流而又至死不悔。
(一)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安庆的一个秀才之家,他的祖父是一个脾气有点古怪的老秀才,对陈独秀管教非常严厉,被称为“白胡爹爹”;陈独秀的父亲也是一名秀才,以教书为生,只是英年早逝,在陈独秀未满两周岁时就病逝了。不过,陈独秀有个叔父倒是官运亨通,中过举人,做过知县,不断升迁为知州、知府。做过相当于今天副部级的道员(正四品至从三品),而且很有经商头脑,置了大批田产,赚了很多钱财,算得上当地的名门望族。陈独秀父亲去世后,就过继给了这个富有的叔父。
受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在其祖父的严厉管教下,陈独秀虽然非常讨厌八股文和科举考试,但其文学功底非常扎实。从他先前考取秀才第一名,后期开办《新青年》杂志,兴起新文化运动,就充分实证。1896年,17岁的陈独秀为了不让母亲伤心,违心去参加院试,那年的考试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题目出自《孟子·梁惠王》,全句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种考试题目与现在高考的作文十分相似。陈独秀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把考卷答完,出乎意料的是,陈独秀居然得到秀才第一名。从与民国诗僧苏曼殊的诗词唱和中也可以看到。1909年,陈独秀与好友苏曼殊唱和《本事诗》各十首,录一首以飨大家。苏作: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词/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陈和:目断积成一钵沾泪/魂销赢得十篇诗/相逢不及相思好/万境妍于未到时。
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陈独秀在当地有了很高的名气。说媒的人也踏破了门槛,最后被安庆营统领副将(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高登科抢了先,他把女儿高大众(又名高晓岚)嫁给了陈独秀,高晓岚是一个没有文化、缠一双小脚的传统女性,还年长陈独秀3岁,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还有两个女儿早夭。不过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因教育、志向、性格上的差异,家中矛盾频发,促使陈独秀移情于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的高小众(又名高君曼),后育有两子一女(长子陈光美、女儿陈子美、次子陈鹤年)。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君曼,不仅成了陈独秀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和助手。她帮助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接待联络革命同志,掩护陈独秀的革命活动,营救陈独秀出狱,甚至与他一起被捕坐牢,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最后因劳累过度身患肺结核病逝于南京。
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独秀”这个名字是在1914年发表文章时开始使用的,取自安庆市郊区独秀山。他采用“独秀”这个名字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后,好朋友汪孟邹(上海亚东图书馆馆长,与陈独秀、胡适等交情颇深,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有突出贡献)就曾对他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是优秀的。陈独秀连忙解释说:不是这个意思,我家乡附近有一座山,叫独秀山,我是山上一个老百姓,故取其意。无独有偶。1953年,毛泽东主席曾乘军舰经过安庆,在接见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时,也问起陈独秀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先有独秀山,还是先有陈独秀。傅大章回答说,是先有独秀山。(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