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 牛皮业 武昌新新制革厂轶事

解放前武汉牛皮行业,是由行栈、销售、制革等三个自然牛肉行业组成。

行栈是代客买卖双方起媒介中间作用。牛行“掌盘人”看牛先生,凭眼力视测估算牛的份量,而定价待售,其准确度达90%到95%,为行商和客商所信服。交易过程有“明盘",类似拍卖形式。双方公开叫价,行方主持,成交后收佣金、伙食费和牛的草料费。交易还有“暗盘”另一形式。即行方召集买卖双方个别议价成交。按规收取行佣金,公平公正合理。

牛的来源,有南北之分,南方有湖南的华容、安乡、南县、岳阳。本省有当阳、汉川、应山、广水、均县、光化、嘉鱼等地。北方河南的驻马店、邓县、漯河、南阳、潢川、信阳等地。汉口牛行集中在刘家庙、六大堆、陈家湖、满春路一带。

130多年前广益桥牛肉行业鼎盛时期,每天宰牛五、六十头上市场供应。1912年到1937年之间,牛宰户已发展到40余家,每天宰牛达百余之多。冬季达200多头。1939年汉口沦陷吋期设立两个屠宰场。第一屠场在牌楼街巷内; 第二屠场在球场街怡和仓库内。解放后1951年在居仁门、崇仁路,设立牛羊加工厂。牛肉零售、批发兼行。行商肩挑叫卖,每天可卖200余斤,收入可观。坐商在广益桥、长胜菜场、合成菜场,及兰陵、天声、三元,大智门等菜场共200余家专售牛肉。生意兴旺,汉回争购,市场活跃。

牛肉行业产生一些附属行业。如牛皮坊、牛骨坊、胶坊和牛杂餐馆。牛皮坊是将生牛皮加工成熟牛皮的作坊。其成品可制成皮鞋、皮箱、皮件。居仁门、精武路一带开了20余家作坊。

1937年,武昌新新制革厂在花楼街设店销售

汉口地界狭小,不宜开大型场子。先公李威(宜煊)早年参加辛亥首义,后参加北伐战争;蒋桂战争后,毅然退出军界,决心实业救国,参入开办长江饭店、新新机器米厂、恒益军服厂。1928年在武昌南郊炭厂角玻璃湖开办一个大型的《新新制革厂》。

此厂占地数十亩地,临街厂门为一长条两层职工宿舍,亦有单房百余间。厂内临湖畔有一小洋房,那是经理与账房先生下榻之处。西北部为大型车间,数十根洋灰水泥柱支撑着脊檩红瓦,高大明亮,最醒目要算半个足球场大的浸泡池,像个浅水儿童游泳池,几十个池子,分隔着若干小池子。

池内水是皮硝、硝酸钾成份,将生牛皮投入浸泡脱脂。然后用芒硝(朴硝)加入硝酸钾等杂物,可以鞣皮子。为了精加工,常用朴硝和芒硝加黄米面等处理毛皮,使皮板儿更柔软。其化学配方复杂且保密,这也是行规。硝一张皮子,工序繁多,传统工具十余种。几十号工人分组全手工制作。三十年代是该厂黄金时代。产品打包装船出巡司河,逆水驶至汉口,分售给牛皮坊,制作皮鞋、皮箱、各种皮件。甚至远销五口通商口岸。

这种上规模的生产方式,盈利可观,日进斗金。四十年代,日寇铁蹄踏入中国,武汉沦陷,先公重新穿上军装,共赴国难,到敌后任鄂东抗日游击第二十一纵队司令,将制革厂交给我五叔李道瑜经营。日寇打压盘剥,其生意每况愈下。五叔是个书生,不懂经商之道,待到抗日胜利之际,生意入不敷出,完全倒闭,只剩一个偌大的厂房。

慈母手中线

1950年黄陂县土改,爷爷在抗日时曾和新四军有过合作,仍被划为开明地主成份。祖父当年已年过九旬,且有多病缠身,农协要交浮财,四个叔父已分爨经年,当时都是家大口阔,生计难以维持,共同商议将武昌制革厂择日待沽,以解燃眉之急。武汉市轮渡公司因大发展,需要大块用地,经张老干说项,双方成交。

家母仅留小款,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后到武昌第二合作社做车工,每月工资37元,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四兄妹全部培养成本科生。绝大部分卖房钱全上交给农协。

其时先公李威(宜煊)早在抗日战场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在鄂南前线指挥部被日军炮弹炸死,以身殉国,为国尽忠。时年1941年10月1日,年仅五十周岁,英年早逝,先辈千古。

炭厂角街武昌新新制革厂原址

八十年代,我曾去炭厂角,还见到原制革厂车间早已改造成仓库,本想进去观看一二,却因大门见锁,满目凋落,杂草苔鲜充盈,踮脚窥探,不知所之,只得悻悻而返。

九十年代,我复观原址,只见原地貌全焕然一新,一条崭新的玻璃厂街嚇然亮像眼帘。浅浅一泓清水玻璃湖,未见踪影,一个现代化小区突兀身傍,真是人去故物非,物换星移,新时代,古城展新颜!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花楼街广益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