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主观题分类建模各个击破系列(五)小说和散文的语言特色
1.从表达方式和其它手法上分析:
2.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叠词、拟声词的使用朗朗上口,有音韵美;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用词对举,不落俗套《书房的窗子》;反复咏叹《月,阙也》等;
3.长短句相结合,整散句相结合;
4.从语言风格分析:如平实质朴、华丽典雅、清新自然、幽默讽刺、多用反语、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5、从语体色彩上分析:多用口语,地域色彩鲜明;引用或化用诗句。
★★★刚刚过去的郑州二测:《北方,北方》王开岭
9.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①整体语言风格激越而富有诗意。本文语言奔放炽烈,激情洋溢,不少表达新颖别致,感受独特,充满诗意,韵味悠长。②句式上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本文句式上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穿插运用,既整齐和谐,富有气势,又不乏变化,舒卷自如。③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大量比喻的运用使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大量排比的运用使本文文采斐然、气势充沛。④用词精炼准确、新颖形象。“扎进”“飞舞”“出动”“录取”“高扬”“呼啸”“嘹亮”等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既表意精准,又新颖形象,表现力极强。
典例一:《老猫》季羡林先生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语言风格上:用语简朴,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情感厚朴。如“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 ”
②修辞上:几处化用诗句,如“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 “只落得黄土一抔,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显得典雅而不雕琢,庄重而不板滞,率真而不失睿智。
③句式特点上:长短句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如: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
典例二:《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他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文本“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富有地方方言色彩,展现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典例三:《我的古典情怀》问: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
答:①叠词的使用,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②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如: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如:潺潺水声、渔舟唱晚,金色斜阳,依依绿柳。④动静结合。如:河水的流动、倦鸟的飞翔、夕阳、月光结合。
典例四:《书房的窗子》问: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简要赏析。
答:①词语选用上: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②用词对举,如“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儿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见工整,不落俗套。③ 句式选择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颇具灵动性又不失庄重。④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工整和谐、富于节奏。⑤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文化韵味。
典例五:《月,阙也》8. 请赏析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
答:①拟人,比如 “嫩嫩怯怯地探头”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芽儿新抽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孕育的美好。②反复运用“花……在那里”这种句式,反复咏叹,增强感情色彩,强调人生每个过程都是美好的,每一刻都是值得欢欣的。③运用排比句式,从时间的转换、情境的铺设,画面的叠现等角度,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④语言生动优美、典雅古朴、工整细腻,读来朗朗上口,使行文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画面感与诗意美。比如“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美感。
典例六:汪曾祺《戴车匠》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
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典例七:《呼兰河传》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实战练兵】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 ~ 9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象……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 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文章题为“炉火”。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还正确的项是(3分)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9.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 B.[解析] B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象的“炉火”。“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错,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
7. C.[解析]“先抑后扬”表述错,前后应该是一种对比。
8.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②描写和议论结合,哪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种赞美之情。③向式上整散结合, 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 每条2分,答对两条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9.①呼应前文,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②通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③和“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④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每条2分,答对三条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