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怕的,不是变老,而是不再被你需要
1
去年母亲节,我跟妈妈一起去了姥姥家。
本来说是要给姥姥过节,但进屋后,妈妈一边和姥姥说想吃她做的菜了,一边检查冰箱里还有什么好吃的,全然没有给姥姥过节的样子。
我连忙说:“出去吃呗,我都定好了位置了,在家做多费劲啊!”
妈妈坚持要在家吃,我只好跟着她和姥姥一起去买菜。
回家后,姥姥在厨房忙活着,妈妈一直围在姥姥身边忙活着:
“妈,我做的红烧肉为什么怎么做都没你做的好吃啊?”
“妈,这个鱼用不用放酱油来着?”
“妈,是先放葱还是后放葱?”
我五项全能的老妈,在姥姥面前“退化”成了一个厨房小白,干什么之前都要先问一句“妈”。
姥姥一边说着“你姑娘都这么大了,这你还得问我啊”,一边又开心地回答着她的问题。
那天,姥姥做了满满一桌子菜,辛苦不言而喻,但她脸上的笑容就一直没散过,开心得像个吃到糖的孩子。
去姥姥家前,为了给老妈过节,我买了礼物,原本安排了登山活动,还预定了一家她一直想去的饭店,我以为,自己已经很用心了。
看到姥姥这个状态,我终于明白,我的礼物比妈妈的“礼物”逊色多了。
我本以为,身为子女,尽力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孝顺之道,却从未想过,有时候他们想要的,仅仅是被需要而已。
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其实比送给他们任何礼物都更珍贵。
2
前不久,爸妈和小姨一家来看我,在我住的地方吃了顿饭。
由于刚搬进来不长时间,家里没有太多凳子,爸爸和小姨夫只好坐在沙发上吃饭。
但沙发不高、桌子又不矮,所以即便是两个大男人,坐在那里还是比其他人低一些,夹菜也不是很方便。
小姨说:“有空你去买几个凳子吧,那种塑料凳就行,叠放在一起,放个角落不占地方。”
我随口回了一句:“塑料凳坐着太累了,我想要又好看、又舒服、又能叠起来不占地方的。”
小姨开玩笑地说:“那估计下次来,你爸和你小姨夫还得坐在沙发上。”
没想到我一句随意的话,爸爸竟记在了心里。
几天后,老爸打电话告诉我,他买到了符合我要求的凳子,本来想快递过来,但怕我拿着上楼不方便,他就给送来了,让我回家的时候看看行不行。
凳子果然是我期待中的样子,磨砂腿、厚坐垫、能叠好放,比我期待中的更好看。
我告诉老爸特别喜欢,老爸没多说什么,就嘱咐了一句:“有什么需要的和家里说。”
后来听老妈说,我夸赞的话,被老爸回去炫耀了好几遍。
没想到,我的一句“满意”,竟能给爸爸带来这么多欣喜。
多年前,年少的我们会因爸妈的一句表扬,开心好久;现在,年迈的父母同样会因我们的一句肯定,喜不自禁。
3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车主帮朋友接亲,车上贴了很多喜字,回来后,他的父亲主动帮忙刷车,用钢丝球认真“擦洗”了整个车面。
车主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感动地说:“这就是父爱啊!”他跟朋友解释:事情已然发生,如果责怪父亲,父亲肯定会内疚的,既然如此,不如欣然接受父亲的这番好意。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父母的“添乱”行为并不是有意为之,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他们“想为子女做点什么”的良苦用心。
那些囤烂在冰箱里的菜,那些随时随地挤进来的唠叨,以及一本正经的“养生鸡汤”,都是父母想照顾孩子的本性使然。毕竟,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永远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听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孝顺,是把自己当个孩子。
父母踮起脚尖,只为够到孩子的世界。身为子女,不去拒绝父母的关心,不再嫌弃他们的笨拙,也算得上是一种温暖的回应。
要知道,父母最怕的,不是日渐衰老,而是不再被这个社会需要,甚至不再被自己的孩子需要。
贴心的子女,在外独挡一面,归家仍是少年。
而父母想要的,也不过如此。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