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研(4)||学前教育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表现、原因
一、学前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的表现
目的是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教育研究者只有以探索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真理为研究目的,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可是,我们现实中的许多教育研究却偏离了学术目的。
⒈注解政策、迎合上意。教育实践工作应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方针政策作出适当的解释说明。这这种性质的解释说明不是教育研究,因为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问题的科学实践”,而不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的育人人实践”。
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育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名义,将视线集中于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针政策作注的具体工作上,通常的情况是:每一项政治、经济政策一旦发生变化,便应运而生出一系列论述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菱与文章;教育行政部门有某种赣或将颁布某种措施,争报课题、争作试点的研究者们便蜂拥而上,千方百计迎合上级的意图。无视教育研究本身具有的面向未来的功能,只讲适应,少讲或根本不讲超越与引导,致使教育的目标随波逐流,其动荡程度甚至比教育实践目标的动荡还剧烈。本来,为政策作注的目的是想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但结果却是南辕北辙。正如有人指出的:“正是由于在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园地里大量地充斥着这类‘科研论著’,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不依靠这种研究进行决策。”
⒉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正规化,在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方面对申请晋升者提出了硬性要求。即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有利于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繁荣。然而,为职称而“科研”“热炒热卖”等现象也同时产生,并伴随着一些科研的假冒伪劣品。
⒊捞取学术资格。也有的人不满足于现有官位或仅仅有个行政职位,他们企图通过“教育研究”捞取“教育家”“教育理论家”等学术桂冠。他们认为教育研究是“软科学”,好出成果。可是在这种投机思想指导下产生出来的成果是些什么样的成果则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前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的危害
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或出于非学术目的的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是相当普遍的,与此相应,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恶劣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⒈削弱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因而削弱了教育研究的功能。教育研究应有探明未知教育问题、获得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然而,上述种种出于非学术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研究,没有也不可能发挥出教育研究应有的功能。相反,由于这些教育研究产生的成果没有深度,缺乏科学性,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指导作用,致使教育工作偏离教育规律,波动太大,失误太多。
⒉造成教育研究的巨大浪费。
⒊败坏教育研究的道德形象。
三、学前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的原因
这与社会上人们重用轻学、重经验轻理论、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实际工作的需要而教育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重社会需要轻个人需要、重个人功利面轻个人的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有关。这样就使教育研究完全导向实用目标,强调教育研究成果的操作性和技术性,自然应使教育研究的认识目标完全依附于教育实践的操作目标,从而在价值观上模糊了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的区别。
在现代社会里,效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要求投入少而收获大,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尽可能多的肯定:公开发表、获得嘉奖等等。这就使成果评价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评价的规范化也因此显得非常重要,规范化的评价活动才有助于教育研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但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至今尚缺乏健全的规范机制,致使评价失范现象严重,这既表现在稿件审评过程中,也表现在成果评奖过程中。如“关系稿”现象等。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团体经常举办“优秀教育研究成果”评奖活动,这些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原则上,已出版的论著都有资格参加评奖活动,都有获奖的可能,然而,从申报到评选揭晓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公平、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在层层筛选中,受到人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的严重干扰,发挥积极作用十分有限,负面作用则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