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说(210805)|王文:讲好碳中和的 “中国故事”

王文:讲好碳中和的 “中国故事”

来源:人大重阳网 2021-07-27 作者: 王文

根据央行相关数据,截至目前,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13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同时绿色债券余额也在1万亿元以上,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在中国自201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虽经历了仅短短数年的发展,但已领跑全球,成为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并为低碳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持的中坚力量。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原文刊登于《中国金融家》2021年7月8日 。

《中国金融家》:从全球来看,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王文:根据央行相关数据,截至目前,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13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同时绿色债券余额也在1万亿元以上,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在中国自201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虽经历了仅短短数年的发展,但已领跑全球,成为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并为低碳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持的中坚力量。

中国的绿色金融目前已基本走过初期阶段,开启进一步的转型和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绿色金融自起步至今,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相关规则和标准也不断得到制定和完善,充分发挥了对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作用。而现有的九个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区也在近四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和经验。从整体而言,绿色金融在中国已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市场基础,并逐渐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阶段。

第二,虽然中国绿色金融正走向成熟,但这也是一个伴随着以碳中和为导向进行转型的重要阶段,更是从“量”的扩张向“质”和“量”并存的过渡升级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看,以欧盟各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正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目标积极完善详细的绿色金融政策规划与工作指导;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气候融资的重要性,相继启动绿色金融的基础准备和初期扩张。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的先行者,更是世界范围内绿色低碳产业经济的领航者,当前在绿色金融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正迅速进入规则统一、标准完善、产品创新以及加快适应碳中和的改革与转型新时期。

《中国金融家》: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王文:我国绿色金融虽然成绩可观,但仍须克服各种不足,尤其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如何以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开展绿色金融的气候转型。

首先,中国的绿色金融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目前包括绿色项目目录、产品服务、信用评估、信息披露、地方条例等在内的绿色金融规则与标准的基础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分布较为零散,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关联,需要在国内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综合标准体系,从各个角度完整覆盖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应在注重保留国内特色的同时加强绿色标准的国际化,例如中国绿色贴标债券有很大比例还不符合国际定义,这些标准差异将会影响国际绿色资金的自由流动。

其次,绿色金融目前还存在业务范围不丰富、融资形式构成单一的问题,尤其是目前绿色债权融资作为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占总融资规模超过90%,亟须发展绿色股权融资,以满足碳中和时期日益增长的绿色融资缺口。另一方面,除几大国有银行以外,金融机构整体还需要提高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目前有很多地方性中小银行还未充分认识到绿色金融未来的巨大前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也还没有做好为绿色企业和项目提供审计、咨询、托管、法律等绿色第三方金融服务的充足准备。

最后,绿色金融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对碳中和目标的适配工作,以及厘清碳达峰与碳中和两项目标在中期和长期内发展目标、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上的差异。过往的绿色金融业务主要聚焦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但2020年“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后,绿色金融必须在未来两个阶段内分别探索出新的融资模式和体系,以推动降低全行业碳排放增量实现碳达峰的中期过渡目标,以及推动能源清洁化、高碳高排放行业转型、绿色技术升级等符合“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

《中国金融家》:如何更好、更快地构建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

王文:为更快、更高效地构建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绿色金融体系,至少需要做到以下要求:

首先,绿色金融应加快开展符合碳中和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例如,金融行业应开发与企业碳减排业绩相挂钩的金融工具,以满足高碳高排放企业开展绿色转型的初期资金需求;应推动绿色保险和基金业务,提高金融体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防御力,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后,应广泛开展碳金融服务,为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提供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工具创新和配额托管等服务。

其次,各绿色金融试验区应加强碳中和下的改革和升级,成为积极探索可复制经验模式的先行示范区,同时适时启动试验区扩容工作,并以降低经济发展对高碳行业与项目的路径依赖和碳金融业务创新作为后续批次试验区的重要建设目标。

最后,要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作为金融机构绿色业绩的重点评价指标,以提高金融机构推动碳中和投融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要加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尤其是所开展项目和业务的碳排放披露的强制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并强化各类金融机构的碳中和政策宣讲。

《中国金融家》:在碳中和目标下,我们该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王文:自2021年碳中和元年起,碳中和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内覆盖全球所有经济体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政治、贸易、经济、技术、金融竞争,并重塑世界发展格局。为此,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际低碳竞争力:

首先,中国要积极讲好中国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的故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间隔仅有30年时间,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极大减排压力,但却向世界展现出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其次,中国要不断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投入和研发,抢占绿色创新高地,掌握“绿色技术战”主动权,尤其是注重为绿色技术初创企业提供初期政策扶持与融资优惠。在加强绿色技术升级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具备应对气候变化属性的绿色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提升终端绿色产品的出口贸易优势,不断输出“中国绿色制造”。

最后,中国要积极推动国际绿色投融资的跨境流动,参与绿色金融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互认,并建立绿色金融的双向开放机制,发行面向国际的绿色债权与绿色基金,逐步吸引国际资金向中国绿色产业集中。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