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白芷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珍珠囊》:“解利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头面皮肤风湿燥痒”。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温,无毒。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治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反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去头面皮肤之风,除肌肉燥痒之痹,止阳明头痛之邪,为肺部引经之剂。主排脓托疮,生肌长肉,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驱寒燥湿。
白芷味辛,为肺所喜,而温燥为脾胃所喜,宜其入矣。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辛,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肉。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白芷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芳香,得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
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者,盖肝主风,脾主湿,风湿下陷,则为赤白带下;白芷入肝散风,芳香燥湿,故主之也,肝藏血,血寒则闭气;温散寒,故治血闭。阴者男子玉茎,女人牝户也,属厥阴肝,肿而寒热,肝经风湿也,湿胜故肿也;白芷入肝,辛可散风,温可行湿,所以主之也。
肝经会督脉于巅顶,风气通肝,肝开窍于目,头风侵目泪出,肝有风而疏泄也;其主之者,以辛温可散风也。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辛温益胃,故长肌肤;芳香辛润,故泽颜色也。可作面脂,乃润泽颜色之余事也。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除风湿燥痒顽痹,攻疮痈,排脓定痛。治妇人漏下、白带、散经、周身寒湿疼痛。”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发散皮毛,驱逐风湿。
白芷辛温香燥,行经发表,散风泻湿,治头痛鼻渊、乳痈背疽、瘰疬痔瘘、疮痍疥癣、风痹瘙痒、皰疵瘢之证。兼能止血行瘀,疗崩漏便溺诸血,并医带淋之疾。刀伤蛇咬皆善,敷肿毒亦善。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别欧前胡素、别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欧前胡素不得少于0.080%。
2、作用:本品有兴奋中枢神经、升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还可提高皮肤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性。
3、药理: 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甲醇提取物有抗辐射作用。
4、临床报导: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