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28–上加拿大叛乱
上文《下加拿大叛乱》里面,咱们说了发生在下加拿大反抗英国当局的暴动,本篇再说一说发生在上加拿大的反叛。
话说那一场分裂英国祖国的北美独立战争,把忠于祖国的英国人赶到了上加拿大。而旧仇未去新恨又来,《1812年战争》中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加拿大,让上加拿大人的反美情结得到又一次强化。于是上加拿大这块殖民地上的人们,提起美国佬恨就不打一处来,连带着也恨上了美国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维护英式“传统”成了这块殖民地上人们的共识。
此时上加拿大的上层机构,也是由一个小圈子把持,圈子里的很多人都真刀真枪同美国人干过。于是尽管温和的改革派,如罗伯特·鲍德温(Robert Baldwin)赢得了议会的多数,但是保守派依然不让改革派施行他们的那一套——休想在俺们这里搞美式民主。然而时代已经不同了,移民不断涌入,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也随着移民一道进入上加拿大。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一个不断折腾的革命时代:1776年美国革命,1789年到1799年是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1791年至1804年还有海地革命,1798年爱尔兰起义,1810年到1825年间,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起各个民主共和国,这些都不能不对加拿大人的政治诉求产生影响。
这时候上加拿大“小圈子”的代表人物,是约克的英国国教理事长(Anglican Archdeacon)约翰·斯特罗恩(John Strachan),首席检察官(Attorney General)约翰·贝弗利·罗宾逊(John Beverley Robinson)和他们那群保守的托利党人组成的内阁,忠于国王忠于英国,制度自信反对民主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卫理会牧师埃杰顿·赖尔森(Egerton Ryerson)提出教育系统要开放、不受各个教派的控制
鲍德温和赖尔森算是温和的改革派,然而总不得意,温和派也难以温和,言语不免激烈起来。与此同时,更多激进的改革者们参与进来“代表民意”,这其中的首要人物就是办报纸的威廉·莱昂·麦肯齐(William Lyon Mackenzie)。
跟上层出身的下加拿大民意领袖帕皮诺不一样,麦肯齐出身穷苦,跟着守寡的母亲从苏格兰来到的新大陆。麦肯齐十分不满这帮利益集团的统治,说一群废物统治了上加拿大,整个上加拿大的财富,都被这帮蛀虫吃掉了,尤其跟首席检察官罗宾逊过不去。
看看麦肯齐这个家伙的报纸上都登些什么东西吧?哪位领导是哪位领导的什么亲戚,哪几个家族是什么关系网络,领导家的收入是多少,您看,这是不是十分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麦肯齐尤其反对教会占据大量资产,前文《上加拿大》里面咱们介绍锡姆科勘测划分土地的时候,把七分之一大约有三百万英亩的土地划给教会,这些土地很多一直就那么荒着。
这么不识大体顾大局,领导岂能容忍?他们暗地里派人闯入麦肯齐的报社,把他的报纸扔进安大略湖。还有人打算雇人把麦肯齐做掉,当然没能做成。
虽然既得利益者痛恨麦肯齐,但是下层平民拥戴他,1828年麦肯齐第一次获选进入议会,很快就被其他政府官员排挤出去。麦肯齐马上重新当选,然后再被赶出去,就这样四次被把持政府的托利党排挤,四次又被选民重新送入议会。1834年,他还成为新成立的多伦多市的第一任市长,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停止用语言和文字做武器,跟利益集团干仗。
麦肯齐在上加拿大乡间四处游走,收集各种对寡头政治的不满之言,整理出一大本500多页的《牢骚大全》 (Report on Grievances),要求在上加拿大成立一个对选民负责的“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
1836年英国殖民办公室,给上加拿大派来了一位新的总督佛朗西斯·邦德·黑德(Francis Bond Head)。“空降”的这位黑德虽然不了解本地的状况,但他骨子里就是个保守的托利党人,对什么改革的想法根本就不屑一顾,跟激进的改革派麦肯齐自然是对上了手。
前文《危机酝酿》里面咱们说了,把持了议会的改革派不给政府批钱,邦德·黑德干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按理说作为总督应该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然而这位黑德总督就不,一屁股坐到了保守派一边,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对付选民。法律规定“有产阶级”才有投票权,那大家听好了,跟领导同心同德的人就给土地,有了土地不就是有产了吗?有产了不就有选票了吗?知恩图报懂不懂?用您刚刚取得的投票权,投我们一票就是了。于是靠着软硬兼施,托利党在议会里获得大胜,改革派被扫地出门!
还记得科伦坡的那个加拿大恶人榜吗?我们有了头号大坏蛋比高特,见《法国印第安战争》;二号大恶人劳伦斯,见《阿卡迪亚大驱逐》。好了现在第四号坏家伙来了,这就是黑德——“愣头青黑德”(Galloping Head),第三名的空缺下一篇《达拉漠报告》里就会被补上。
麦肯齐一看傻眼了:还带这么玩的?于是也开始来混的了,他把他报纸的名字从《殖民地号角报》(The Colonial Advocate)改为《宪法报》(The Constitution),还发表了一篇类似美国《独立宣言》的《多伦多宣言》(Toronto Declaration)。你这是什么意思?搞不要国王领导的美式共和?要搞颜色革命?想要造反不成?
还真的是要造反,麦肯齐各地游走煽动起事,一小群支持者随他而起。得知下加拿大那边已经起事,他们开始向多伦多进军打算夺取政权,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
“时候到了!勇敢的加拿大人民,拿起你们的武器,开始行动吧!”
几百号人集结在央街(Yonge Street)的蒙哥马利小旅馆(Montgomery’s Tavern),时间已是12月上旬。天气已冷,但是大家都被革命的激情刺激得热血沸腾。黑德的部队被派去了下加拿大,上加拿大已经没有英国正规军,只有一小队民兵守在多伦多。黑德不相信上加拿大人也敢于起事,麦肯齐的人已经行进在央街上,黑德还对后方传来的造反消息嗤之以鼻。
麦肯齐的人拿着步枪、长矛、叉子、棍棒沿着央街前进,迎候他们的是由治安官贾维斯(Sheriff Jarvis)带领的二三十个民兵。麦肯齐的人一出现在视野里,神经紧张的民兵就开了枪,一通齐射一下子打乱了造反队伍的阵脚,有人拔腿就跑。不过毕竟民兵人数更少,开枪后也胆虚了,又放了通枪也拔腿开溜。这一仗,如果还能算是一仗的话,两边都打了败仗,两边都逃了。
两天后黑德率领着军队和志愿者回到多伦多,沿着央街来到蒙哥马利的小旅馆,半个小时后战斗结束,起义被镇压旅馆成为一片废墟。麦肯齐跑了,他向南逃过尼亚加拉河进入美国境内。在美国境内,他很快就跟那个支持加拿大人起事的组织“猎人小屋”取得了联系。
在这些美国人的支持下,麦肯齐越过边境回到加拿大一侧的海军岛(Navy Island)登陆,升起一面旗帜,宣布加拿大共和国成立,并自任总统。美国人为他欢呼,但并没能高兴多久,英军炮击海军岛,一伙加拿大人划船来到美国一侧,在麦肯齐的补给船卡罗琳号(Caroline)上放了把火,然后砍断缆绳。卡罗琳号带着大火冲下尼亚加拉瀑布变成一堆碎片,这个过程中一个美国人被加拿大人打死。一时美国舆论大哗,群情激愤要求采取报复行动,麦肯齐把美国和加拿大又带到了战争边缘。
“记住卡罗琳号!”美国人愤怒地呼喊。
麦肯齐的美国支持者越境展开袭击,不过袭击很快就被镇压下去,1,000多个参与暴动的人被抓了起来,其中20个人被吊死,800多人入狱,有些还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这一次美国政府保持了克制,没被战争叫嚣左右,取缔了猎人小屋让边境恢复了和平,看起来上加拿大的保守势力取得了胜利。
暴动被镇压下去后英国政府并没有秋后算账,后来麦肯齐、帕皮诺甚至还有沃尔福雷德·纳尔逊,都获得了赦免,还准许他们回到加拿大,他们三人后来也都重新当选为议员。1840年代帕皮诺帮助年轻人建立政党Parti Rouge,后来这个政党同英裔改革派的组织一起,成为加拿大自由党(Liberal Party of Canada)。
经过一番动乱后,上下加拿大又归于平静,这两场暴动的伟大意义何在?是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还是沉重地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或者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拐了个小弯儿?咱们小时候学历史学到各种起义暴动,一定要总结一下伟大意义,老师光讲历史不讲伟大意义是不行的,学生拿不到高分。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1837年的暴动是为民主而战,魁北克的分离主义分子认为那是他们光荣的先驱,也有些历史学家说那不过是一小撮武装叛乱而已,无组织无纲领无希望,可见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一盘散沙,连个伟大意义都总结不出来。只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系列事件,推动了民主进程,推动了在整个大英帝国境内,不止是在加拿大,最终成立了责任政府。
“这些反抗堪称美国革命的缩小版,尽管当时看起来失败了,但是为未来的自治政府扫清了道路”。历史学家查菲(J.W. Chafe)和亚瑟·劳尔(Arthur Lower)这样总结道,这个总结也道出了叛乱失败的原因之一。前面咱们说过上加拿大是反美的省份,在这样一个省份推行“美式民主”,注定容易引起反弹,特别是那些激进的做法。不过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英国本土的民主也在向前发展,下一篇《达拉漠报告》咱们说说英国政府的应对。
更多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