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被史书称赞,却发现107件陪葬金器,件件惊艳世界
中国之所以屹立世界几千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捍卫着她的尊严。不光是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包括有无数并不那么出名的杰出人才。比如明朝的王士琦,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名气虽然不大,但却对国家贡献很多。
担任重庆太守时,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枪匹马前去招抚,战事平息后,他以此功升四川按察副使。在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中,“晚明第一猛将” 刘綎大放异彩,声名鹊起。其实,在形势不顺时,刘綎一度畏惧不前,还是时为监军参政的王士琦挽狂波澜于既倒,《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
王士琦不是主帅,也非战将,表面上看对朝鲜之役的影响没有刘綎、陈璘等人多,但他却在军中和朝鲜军民的心目中威望更高。当时,朝鲜立起了《去思碑》,直到1953年金日成访华时,也曾提到过王士琦。
就在三年之后的1956年,王士琦这个名字再次引起考古界、历史界的关注。在浙江临海,一位农业社的村民林某借口建筑猪圈和粪坑将一座古墓的石板移开,随后发现了许多金器。当地民风淳朴,马上有人通知了文物主管部门,并将文物收回。经过清点,墓内陪葬的金银饰物共计107件。虽然没有发现墓志,但根据墓前石坊、华表、翁仲及御碑亭,这就是明朝王士琦之墓。
这就引得很多人的疑惑,因为根据历史记载,王士琦虽然身居高官,但一生清廉。洪若皋在《康熙临海县志》写道:“殁之日,帑无长物,旅榇萧然,祀乡贤祠。” 临海市区至今还有“十伞巷”,就是当地百姓感念王士琦和他的父亲王宗沐清正廉明,赠送过十把万民伞而得名的。难道,这一切都是王士琦作秀吗?
经过仔细考证,误会得以澄清。王士琦在当时确实清贫,他是在山西病逝的,归葬故乡临海时,本来是准备草席下葬。只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经过礼部的商议,天启皇帝特“赐祭葬”,所以赏赐了高规格的陪葬品。有专家戏称,这就是皇恩浩荡。
这107件金器价值极高,在1995年,经过专家组评定,其中的22件(套)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最为出名也是最珍贵的,应该是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金带板一副共20件,堪称国宝,足以惊艳世界。
我们经常听说过玉带板,那是北周出现,隋唐宋元时期逐步发展,明朝时达到高峰的器物,实际上就是一种腰带,用来体现官员官阶的高低。至于金带板,很少见诸于史料,应该是专属的冥器,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明王士琦金带板一副共20件,共有长方形、桃形、长条形、铊尾形四种形状。其中,长方形8件,桃形6件,长条形4件,铊尾形2件,共计665.98克。金光灿灿的材质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上面的精美纹饰。除开细长方形四块錾灵芝草纹外,其余均为獬豸纹。它们都是用锤法制作,呈浅浮雕状,十分精美。
灵芝草纹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纹饰,广泛运用于木器、金器、瓷器之上。灵芝本身就有药用和观赏的价值,有灵芝祝寿、如意、延年之意。虽然斯人已逝,但可以从中看出后人对王士琦的怀念之情。獬豸是传说中的灵异之兽,性格忠诚,能辨曲直,通常当作风宪衙门执法官的身份象征。王士琦除了“边将”的身份外,也曾长时间担任过三品右副都御史,这样的纹饰也符合他的身份地位。
王士琦一生清廉,家无余财,却得到厚葬,这也反映出人心所向。他的墓葬出土的陪葬品,正是那段历史,那个人物的见证。不仅能代表当时的生产技艺,也能让我们怀念先贤,追古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