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儿子读书的一秘诀,让子孙受益无穷,人才辈出【一点资讯】
曾国藩在清代时,地位就非常高,他谥号“文正”,这是当时最为尊贵,最令人敬仰的谥号。他以武功而著称,平灭了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然而,能得到文正的谥号,不仅仅是靠战功,而是在治学、修身上都有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曾国藩不仅是军事家、战略家,还是理学家、文学家,而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认为全凭读书。
以读书为途径,中举当官,这是当时人普遍的想法。然而,曾国藩却跳出这个窠臼,他以更高远的格局看待读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德。立德也是成为圣人所需要的三个方面之一,不管他人是否接受,曾国藩始终不渝的向弟弟、儿子们推销这套理论。他曾经明确指出: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将读书的目的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曾国藩自然也要将读书的诀窍和心得教给弟弟和儿子们。他将读书分为看书和读书两种,大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略读和精读两种。他指出:
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
在这里,曾国藩提出,看书就要博览群书,越多越好,同时也要越快越好,如果太慢的话,书就看不完。读书则要越精越熟,但不读完,也是没有恒心的表现。所以,曾国藩在此,提出了一个他对于读书的核心观点:读书(包括看书)要读完。
比如,曾国藩在京城当官时,曾经指点自己的六弟曾国华:“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这是告诉他读书要专,不可以一本没有看完,又看另外一本。而且他对曾国华提出:“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叶,摘抄几遍,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这就是曾国藩的要义,不管是精读的书,还是略读的书,都必须要从头到尾看完。即使一时半会不能领悟,即使不能完全精读懂,起码全书都要看到。不然的话,这里翻一页,那里翻一页,全书的精妙之处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用功?怎么发力?
这是在他任官之时所言,随着阅历的提高,他对这个方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比如他担任湘军统帅时,曾经对自己的小儿子曾纪鸿的学业也做了指导: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
曾国藩将读书比成做饭,歇火就会冷,小火又不会热,所以必须用大火烹煮才能成功。他认为,如果纠结于一两个字,读书读半天,结果整部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岂不是误了大事?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颠覆了很多人的观念,当时很多人认为经书都应该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其实,曾国藩并不是提倡囫囵吞枣,他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书,都要以看完为第一要务。只有在看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了解到这部书的精华在哪里,有机会或者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回过头来攻克这些难关。
作为福厚堂的家训之一,曾国藩的读书秘诀也传给了后世。在知识飞速更新,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曾国藩的读书观念尤为重要。书籍浩如烟海,如果穷经皓首逐字逐句去攻克,恐怕真的会老死于书山学海之中。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几代都在教育、文化、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曾国藩的读书理念相当有效。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