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在老北京的衍变

夏日炎炎,冰淇淋大受欢迎。关于冰淇淋的源头,说法众多,不少学者认为它源于中国,是马可·波罗将其带到西方。此说虽有争议,但从中不难推断出,老北京当年已有冰淇淋的雏形,可这个发明为什么没最终完成呢?

被认为是冰淇淋雏形的,是“冰酪”,宋代已有,元代相对成熟。

“冰酪”做法近于老北京的雪花酪。即将冰块刨碎,上浇牛奶,元代时甚至已加入奶油和果浆,并在冰窖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食用,与现代冰淇淋工艺颇为相似。差别在于“冰酪”冷冻过程中没反复搅拌,牛奶中微小气泡分布不匀,口感较差。

老北京“冰酪”没有取得进一步突破,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它是宫廷食品。普通民众吃不起,这就让它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皇家饮食以安全为主,完全秉持传统工艺,很少创新,故“冰酪”发展近千年,到清末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第二,奶制品供应不足,束缚了冰淇淋的创新。中国传统农业耕多牧少,而西方农业耕牧各半,既有利于土地恢复、保护生态,又可提供较多奶制品。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之乡村社会过于稳定,一个家庭人口多,就会拥有更多生产力,这鼓励了人们多生,于是负担越来越重,土地资源仅够解决温饱,副产品出产较少。

第三,不适应牛奶口味。冰淇淋蛋白质含量高,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素,不仅异味大,且给人以疲劳感,夏天食用不仅不能降暑,反而会提升肠胃温度。故民间的“雪花酪”到后来只浇果汁,不加牛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受外来文化影响,冰淇淋在民间迅速蹿红。因为北京此时已成交通枢纽,外来人员激增,他们从相对封闭的地区来到开放的北京,不免有尝新鲜的心理。

冰淇淋味道好,样式奇特,最得外地游客欢迎,加之利润惊人,商家推广力度也大。以上世纪30年代为例,当时一元钱能买100多个鸡蛋,10多斤白糖,而用这十分之一的材料生产出来的冰淇淋能卖1.5元,故走街串巷者颇多。最火时,打冰盏的都改词了,改唱“冰淇淋,真叫凉,鸡蛋牛奶加白糖”。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昔日贵重食品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冰淇淋终于走向普及。今天,雪花酪、酸梅汤、果子干等传统解暑食品已很难与它竞争。

(本文背景资料源自《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史志北京”,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

编审:章亦民

核审:王  璐      黄一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