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关注了天文的朋友们可能听说了一个超级振奋人心的消息——有一颗彗星经受住了近日点的极端条件,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最近一段时间达到了肉眼可见的亮度!它就是 C/2020 F3 (NEOWISE) 彗星!
NEOWISE彗星 刘怡霄摄
根据我们上篇彗星微科普(点此回顾)中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颗彗星是一颗发现于今年3月下半月的第三颗彗星(F代表3月下半月,3代表第三颗被发现的彗星),名称中的C/代表着无周期或周期长于200年的彗星。而名字中的NEOWISE是发现这颗彗星的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的英文缩写。
彗星命名方式回顾,刘怡霄制
相对于其它大部分天象的可预测性,彗星更多的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天体。我们在彗星真正到来之前,也几乎无法预测彗星的亮度究竟如何,以及是否会在接近太阳的时候解体。今年上半年原本预测肉眼可见,万众瞩目的两颗彗星 C/2019 Y4 (ATLAS) 和 C/2020 F8 (SWAN) 彗星都还没等到北半球最好的观测时机就提前解体,让大家白激动了很久。
南半球爱好者在今年四月份拍到的C/2020 F8 (SWAN)彗星,却在北半球观测条件适宜之前解体。图片来源:NASA APOD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C/2020 F3 在前期并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情况下杀出重围,一方面是弥补了爱好者们上半年两颗彗星都没有看成的遗憾,同时以肉眼可见的彗星本身也是极为罕见的——毕竟上一颗北半球能看到的肉眼明显可见的大彗星,还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
上一颗北半球可见的大彗星还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图片来源:NASA APOD
国外爱好者拍到的NEOWISE彗星,是不是跟海尔波普很像呢?图片来源:Vaclav Paveza
由于彗星刚刚经过近日点不久,因此我们只能在离太阳不远的地方看到它,也就是日出前或者日落后。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我们可以在日出前一个半小时左右在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上看到它,也就是北京的凌晨三点半左右。好消息是,随着彗星的移动,日出前越来越不适宜观测,而日落后彗星的观测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这样我们就不需要早起也能看到明亮的彗星啦!
北纬40°最近一周日出前与日落后的彗星位置。日出前为东北方向,角度越来越低;日落后为西北方向,角度越来越高。图片来源:Easynight
在天文中,为方便描述天体的位置,天文学家引入了一套坐标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了天体的方位(东西南北)和高度(也就是图中最右侧的度数)。在这套系统中,天顶为90°,10°大约是我们伸直手臂,闭上一只眼睛看到的一个拳头的大小,因此如果想在地平线附近找到彗星的位置,我们可以伸直手臂立起拳头,闭上一只眼睛,让拳头下缘对准远处的地平线,拳头上缘大概就是10°。10°并没有很高,因此一个西北方向比较宽阔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
一些在观测中很实用的角度计量方法。图片来源:timeanddate
虽然从高度上来看,越到七月底彗星越高,越好观测,但由于彗星在7月3日已经过了近日点,亮度整体会处于递减的趋势,因此想要达到最好的观测效果,还是要抓紧最近的时间。
彗星亮度曲线,黄色曲线为预测亮度,黑色十字为观测结果。图片来自:COBS
上面亮度曲线左侧的数字为视星等大小,用于计量天体的亮度。数字越小亮度越高,并且数值可以小于0(人眼的极限为6等左右),我们比较熟悉的天体中,满月为-13.6等,织女星为0等左右,北极星为2等左右。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近NEOWISE彗星的亮度以就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并且肉眼可见。
巨石阵上空的NEOSWISE彗星。图片来源:NASA APOD
虽然彗星和流星一样,都拖着长长的尾巴,但彗星和流星在本质上与观测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流星是一些外太空的尘埃、石块等物质在冲入大气层中与大气摩擦发光而形成的,通常只会持续数秒;彗星并不直接与地球大气接触,而是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受到太阳的影响,蒸发出的物质被太阳照亮所形成的,因此即使是在外太空中,也可以看到彗星。
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NEOSWISE彗星。图片来源:NASA APOD
同时,由于彗星的本质是外太空的“脏雪球”被阳光照亮,因此我们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看,就一定能看到它。对于NEOWISE彗星,我们需要在最近晴天的日落后一个半小时左右,找到一个西北方向比较开阔的场所(可以是阳台或者山坡上),通过拳头丈量大致位置,不出意外可以比较轻松地看到这颗彗星。如果有双筒望远镜或者相机,则可以更加方便地看到或是捕捉到它。
广角镜头下的彗星。刘怡霄摄
毫不夸张地说,这颗彗星恐怕是今年甚至是近几年最值得一看的天象了!毕竟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说,等这一颗大彗星真的等的太久了,而谁也说不好下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究竟会在什么时候降临……
“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7月。秉承“延续地球记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学校及企业广泛开展自然博物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统收集各类标本万余件;以及几万幅动植物生态图片服务于典藏研究及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