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拜年风俗

岁首拜年的习俗据说始于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当时正值长乐宫修建完成,群臣向皇帝朝贺),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成为中国年节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清代,帝王将相对拜年的礼节非常重视。当朝皇帝要穿戴正装向皇太后恭祝新年,官员们则要穿戴礼服向皇帝祝贺新春,虽然有时未免形式化,但该有的仪式一个也不能马虎。

林永匡先生在《清代宫廷文化通史》中以乾隆帝为例,书写了清廷拜年的过程,“卯正一刻(六点十五分),乾隆帝乘四人抬'亮轿’进隆福门,至乾清宫西暖阁稍事休息后,出乾清门到外西路的永康左门外下轿,步行到慈宁门槛外,率诸王、贝勒等爵及一、二品大臣、将军等,到皇太后住处行'庆贺礼’,其余文武官员都要在午门外行礼。”这是先在宫中给皇太后拜年。

“辰初(七点钟)时,乾隆帝乘十六人抬的'画轿’出乾清门至中和殿,升宝座受内大臣、侍卫,以及内阁、翰林院、詹事府、礼部、乐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礼后,再到太和殿升座,诸王、贝勒等爵及文武大臣官员和来京蒙古王公、台吉等行'庆贺礼’。然后,从原路返回乾清宫。”这是乾隆帝在外朝接受王公大臣们拜年,这其中就包括隆重的元旦朝贺(详见拙文《清宫过年之元旦朝贺》)。

“乾隆帝在'乾清宫’升宝座,奏乐,坐下即停止奏乐。接着,受皇后率嫔妃行'庆贺礼’后,受皇子率总管及太监等行'庆贺礼’……”这是乾隆帝在内廷接受后妃及皇子们拜年。与此同时,皇后再率妃、嫔、宫眷等依次向皇太后请安、道新吉,这期间皇后退到坤宁宫正殿升座,接受宫眷朝拜,并接如意。这一套拜年礼当真是形式大于内容。

除了向帝后拜年外,官员们之间拜年也是乐此不疲。“官场中拜年,对于上司,以愈早为愈敬,大都清晨即至,一个个衣冠整齐,手持梅红大名片,上印黑字名姓、别号,并加盖朱色印章,章下另有一小方戳,例为八字:'专程拜谒,不作别用’。拜年者一般请求门房听差转致敬意后,即可不必谒见而离去。特别关系着,则由听差回禀,等候拜谒。”(周简段《民俗话旧》)

清朝时期的拜年风俗在鸦片战争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领事馆,这些洋人入乡随俗,也开始有“拜年”的活动。各国公使纷纷前往清朝官员府邸拜年时,但大多数官员都刻意避开了。经过一系列谈判,直到1876年,清政府才被迫同意与西方各国公使互贺新年。这年正月,外国公使们“赴总理衙门修谒恭王,次第进见,约半刻钟”。第二天,清朝总理衙门官员不得不前往外国公使馆回拜。自此开始,清政府与各国之间形成了互贺新年的惯例,清代的拜年习俗多少也开始“与时俱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