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学习班与“达康书记”的生态观
【经岚观察】17032
周六学习班与“达康书记”的生态观
文/李志青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遍大江南北,经过不断的深挖,这部反腐主旋律电视剧已经在不同领域发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应,譬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由于剧中将环境问题作为腐败和反腐的一条重要故事线索,从而该剧被部分有心的评论者视为“环保反腐片”。不出意外的是,在该剧中,环境污染自然是与万恶的腐败相挂钩,而热爱自然环境的反腐者自然就代表了正义化身的人民,当然,最终人民必定是战胜了环境污染者(也就是腐败者)。
看到这里,必须承认的是,该剧的原著者以及制片人的确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趋势下,能够及时地将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到电视剧中,并且与反腐相结合,很难不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事实上,类似于剧中违规建设导致月牙湖等湖泊污染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某种程度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污染景象比之电视剧还要更加恶劣,已经不是“艺术高于生活”这句话所能涵盖的了。
面对来自腐败分子的污染项目,达康书记是如何应对的呢?坚决不批,从正必定胜邪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如果细究达康书记的作风,笔者认为这个片段反而又是令人不解的。为何呢?从全剧对达康书记的人物刻画来看,这应该是一个为了GDP而作风武断强硬的“领导者”,在剧中的20多年前,一方面,正值达康书记履新市长之职而非常需要政绩(这一点是这个达康书记这个人物的重要特征)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地区,面对大规模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GDP和就业等好处,达康书记为何要拒绝呢?另一方面,从剧中的多段对话可知,20多年前,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在此情况下,为何达康书记有如此先见之明,超常规的“拒绝”批准赵家公子的酒店项目呢?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既是一件不违反大的原则,又能够拉动当地GDP,同时还可以“讨好”领导,皆大欢喜的好事,为何达康书记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如果说,达康书记的确有着高超的先见之明,而提前20年领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规律,那么如果他在工作中一直贯彻这个规律的结果是,他肯定无法通过GDP的政绩走到后来的领导岗位上。为何呢?很简单,只要看过去20年里各主要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就可以明白GDP的政绩究竟是与哪些产业挂钩的?毫无疑问的是,在汉大省这样一个地理区位优势中等,发展基础一般的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没有什么理由不先去发展那些虽有污染但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产业,这个才是那个发展阶段上的“正道”,这也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无法回避的“痛苦经历”。难道达康书记就可以幸免?
当然,假设归假设,《人民的名义》的确可以不遵循这个假设,达康书记就可以异于常人,在20年前就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这没有关系,但从电视剧的情节演变来看,这个观念即便在省委沙书记看来,他也不得不认为是非常超前的(当然是肯定的语气)。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达康书记个人超前的环保观有没有解决环境问题呢?从剧中来看,并没有解决。月牙湖的污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当然除此之外,山水集团的经营内容和背景也疑点重重,在权大于法的腐败环境下,很难保证山水集团的开发就能够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以及月牙湖的环境修复仍然阻力重重,非要剧中最高领导干预不可。也就是说,达康书记备受肯定的“生态观”并不是一种在制度上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办法,面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遵循发展的规律,改变全民的环境保护观念,形成共识,并用制度加以保障。
就在上周末,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金融学会举办的绿色金融论坛,在论坛上,来自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开幕式上诙谐的说“周六学习班开班了”,他的意思是指,现在全民对环保相关问题的研讨和学习热情高涨,除了工作日外,大批的学者、企业家和官员都在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围绕绿色经济金融等问题加班加点地开展研讨和学习,如此高涨的拼搏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确已经指日可待。
我想,这个“周六学习班”可能也算是一项人民的名义,也只有人民的名义,才能真正推动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