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角 | 郭澄清纪念专辑① 领军山东文坛 《大刀记》文史留名

从本周开始,东岳客“文学角”将开设“郭澄清纪念专辑”,每周推送一篇,内容包括作品选登、作品鉴赏、往事缅怀等,以此纪念这位高风亮节、曾经领军山东文坛的著名作家,也让更多人通过文字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郭澄清的生平和创作。

郭澄清(1929-1989) 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宁津日报》副总编兼《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后历任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山东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务。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他一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篇,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万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8月,他在煤油灯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知名,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全国20余家省市电台连播,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收入《中国小说辞典》《中国长篇小说辞典》,并译成多种外文。1988年12月,他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作家之路

  郭澄清是20世纪50-70年代主流文学的典型性高端作家。所谓典型性高端作家,就是最具有那个时代主流文学气质、特征,并具有一定文学影响的作家。由于意识形态的严格要求和规训,这类作家总是充满激情地寻求自我和时代的共鸣,最大程度将自己的感受溶入时代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之中。或者说,这类作家对“自我”这个词根本就无法接受,他们具有一种近乎天赋性的才华,能够压抑自己,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无间隔地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象征系统。这正如贺敬之区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一样。他们能够使“小我”变成“大我”。这种转化的能力也许和这类作家经历及其心理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从文学上看,这种主流高端作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在意识形态严格限制之下,他们达到了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美感,并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这种美感。郭澄清就属于这类作家。

郭澄清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至1989年去世。其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坛停滞、荒芜岁月。他真正能够创作的时间不足30年。在六十年代,郭澄清便已经成为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青年小说家。在文革前,他已经出版短篇集4部,当时全国性的短篇小说选集几乎没有不选他的小说的。后来,郭澄清创作了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以及长诗《黑妻》等作品,还有未写完的历史人物小说《纪晓岚演义》。足见他创作的刻苦、勤奋。他既写解放后的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又写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战争,反映人民群众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时间跨度很大,是当时国内能够在这两个领域都写出成功作品的少数作家之一。也是那个时代创作成果相当丰硕的作家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像郭澄清这样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数。    

乡村题材

  郭澄清擅长于乡村题材的写作。在50-60年代,书写乡村生活最具有影响的是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一是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赵树理等山西山药蛋派作家群,以民间和传统文艺为资源,以社会某一时段的焦点问题为归依,其创作常常触及社会问题。赵树理创作的直接灵感往往来自于他在基层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决定了他们的书写对象,他们虽然也愿意书写新时代新事物、先进人物,甚至也能够创造出饱满的性格,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但是,他们无法回避“中间人物”,甚至落后人物。既然喜欢触及问题,就必然关注问题人物。同时,这里面似乎也潜藏着他们对乡村日常生活、风俗人情的浓厚的审美兴趣。只有进入这种领域,他们的才华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他们几乎是刻意追求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审美心理的文体形式,将民间文艺和古典白话通俗小说看作是更具有价值的文体。因而,赵树理等山药蛋作家在当时是公认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学旨趣往往无法到达日益激进化的文学精神所要达到的指标。

  山东作家

  郭澄清是山东文坛短篇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与冯德英、刘知侠齐名的山东抗战小说作家,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篇,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万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他在煤油灯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大刀记》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大刀记》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全国20余家省市电台连播,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连环画、评书等,收入《中国小说辞典》《中国长篇小说辞典》,并译成多种外文。他的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被《人民日报》《诗刊》转载,并谱成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日中广播,被授予优秀作品特别奖;诗歌《铁头和骆驼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并被授予一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收入多种全国性刊物、选集中,中央、山东、河北等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中国之学》在英文版转载。同时,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在郭澄清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说质朴、浑厚,作品多取材农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农民,描绘他们的言行、气质与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内容。郭澄清是代表时代、反映时代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思考当时的社会,力求从总体上塑造时代人物,概括社会生活风貌,用大手笔艺术地描绘时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扎根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续集》《中国作家笔名探源》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都收录有他的传记、著作书目和照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