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上这条弄堂,曾被王安忆称为“市井福地”
在愚园路361弄和南京西路1892弄之间,坐落着愚园路上最大的一条弄堂——愚谷邨。已有80余年历史的 愚谷邨,不仅曾是红色联络点,还住过画家应野平、作家茹志娟等名人,被王安忆称为“市井福地”。
愚谷邨是由陈楚南先生投资开发,由杨润玉和杨元麟设计,砖木结构。该村于1934年竣工,占地16.99亩,有三层住房127幢,沿街二层市房三十余幢。整个产业的建筑面积28629平方米。
静安区的 新式里弄建筑,有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新闸路以南的北京西路西段、南京西路与延安中路之间、巨鹿路、长乐路以及愚园路两侧。
愚园路361弄的大门,另一侧在南京西路
静安辖区内早期的新式里弄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后期,由于租界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大量为躲避战乱的人口,首先是富裕阶层人口纷纷迁入此地,从而促使新式里弄住宅大量兴建。
它是一种 适应小家庭一幢独住需求的良好住宅。从总体规模而言,建筑基地往往互相衔接,上百幢乃至几百幢住宅鳞次栉比、绵延纵横,构成了规模不等的新式里弄建筑群。
图 | 从乌鲁木齐北路上看愚谷邨
这些新式里弄建筑群往往又 与上等的花园住宅毗邻,从而又构成了更大范围的建筑上乘、环境优良和交通便捷的住宅街坊。
愚谷邨系20世纪30年代初所建,这一时期正是旧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农村破产,大量失去生计的农民涌向城市,出卖廉价劳动力以糊口,而此时租界及其越界筑路的所谓“准租界”地区则以其特殊的政治条件畸形繁荣,人口与日俱增,建房出租成为最易获利的途径,愚谷邨便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建成的。
图 | 愚谷邨内部
当年,由于劳动力低廉,相对来说建筑材料价位也较低。这就使工程质量在缜密的监督下,不必过于担心会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 现愚谷邨房屋的房龄虽已“古稀”之年,但仍完整无缺,矗立于愚园路和南京西路之间,风貌不减当年。
愚谷邨121号,曾是 中共中央上海局秘密联络点。1944年,中共江苏省委派人在这里开了进化药厂,成了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联络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执一(1911-1983)、梅益等由解放区来沪,曾秘密居住在这里,在这里举行会议、约人谈话。
愚谷邨居民楼多位四层
1946年夏,进化药厂关闭。同年9月,出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又在原址开设了中华医药化验所,仍作为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秘密活动地点之一。1947 年5月,在上海地下党领导下,全市工人、职员、学生、教师、文化界和科技界的人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推动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行。
中共中央上海局、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人刘晓、刘长胜、刘少文、钱瑛等常在这里开会,张承宗和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有时也来这里参加会议或找人谈话。中共中央上海局机要员朱志良和译电员康志荣在医药化验所里担任化验员,他们以职业为掩护,在这个秘密机构内一直工作到上海解放。
应野平故居 供图/章正元
愚谷邨37号是著名书画家应野平(1910-1990)的旧居。应野平,16岁起专攻山水画,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应野平
应野平擅长山水画、书法、美术教育,1979 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名山万寿,春日颐和》《黄山》等大幅作品。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平生多次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3月 31日,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为“应野平旧居”举行挂牌仪式。
应野平作品 图片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茹志娟(1925-1998),浙江杭州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在苏中军区文工团工作,在当话剧演员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45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5 年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后任《上海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和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1958年她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曾被茅盾誉为当时读到的几十部著作中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后被改编成电影。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
茹志娟和作品《百合花》
AUTUMN
茹志娟从1974年年底起与女儿王安忆寓居于愚谷邨65号,直到24年后去世。 王安忆曾这样回忆愚谷邨:“ 愚谷邨路通愚园路和南京路,两端均闹中取静的街市,于人间世而有冥思,合乎父母知识分子的人道情怀,他们的晚境因而增添暖意。是为市井福地!”
茹志娟故居 供图/章正元
愚谷邨125 号,为原产业主陈良才、陈良浩和陈良骅三兄弟的自住房屋。现为区离退休教工活动中心。曾有一个时期,弄堂游通常会安排游客到愚谷邨。游客一进弄堂,就有小区居民列队欢迎,吹笛、打钹迎接游客。游客可以依照各自的兴趣,选学书法、打腰鼓、做中国结、纸雕,或者学做上海小吃,如包馄饨、春卷等。
经历了80年的变迁,老房子的海派风韵依然未减。
文字 | 章正元
编辑| 姚沁艺陆玲
内容来源于《静安文博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