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产生及促排痰
气管、支气管的内壁都覆盖着一层黏膜,由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在黏膜下层含较多的黏液腺和浆液腺,腺体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黏膜层表面,对黏膜起保护作用,可保持气管黏膜的湿润,以便把吸入气管、支气管内的尘埃颗粒、细菌等黏附住,阻挡其进入肺组织深处,然后,再借助于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摆动,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经口腔咯出,即为痰。而当气管、支气管和肺受到有害因素的刺激或致病菌感染而发生炎症时,呼吸道的黏膜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渗出增加,黏膜层的杯状细胞和黏膜下层的腺体增生肥大,若黏液分泌过多,就加重了纤毛柱状上皮的负担,不利于黏液的排出,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变性坏死组织细胞,潴留在支气管内,黏液和这些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就也构成了痰。
痰量较多时,说明支气管及肺的炎症在进展;痰量逐渐减少时,则说明病情趋于好转。灰白色痰,常见于早期上呼吸道感染。白色泡沫痰,多见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咯黄色脓性痰为肺部化脓性感染,多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及重症肺结核。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多为肺水肿。血性痰,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等。铁锈色痰为肺炎链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特点。大量黑色痰,多见于煤矽肺的患者。正常人偶尔吐少量黑色痰,是由于吸入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所引起。
蒸汽吸入法: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间,自感有咳痰不爽、胸闷气阻,这是因为痰液过于稠黏,附着于支气管壁,难以用咳嗽的方法使之自行排出的缘故。此时可用直径为10—15厘米的深桶杯盛半杯开水,将口鼻入杯口,用力吸蒸汽。待水稍冷再换开水,反复2—3次,便可将痰顺利咳出。
走动转体法: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其咳喘症状都较为严重,行动也感吃力。因此,在气候较为温和的中午,应设法让稍能走动的患者在室外漫步;畏惧寒冷者也应在室内活动。即使是确实不能起床者也应由家属经常为之翻身、叩背,因为这些活动所造成的体位改变和肺部振动,都有利于血液循环和体液循环,更利于痰液排出。
紧急抠痰法: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的老年人,很可能因感染严重、气管黏液、炎症渗出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太多而形成大量块状痰。患者发生痰阻时,家属即用餐匙柄压舌,将裹有纱布的手指伸向其喉,将阻塞的痰块抠出,便可达到急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