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黄沙漫漫出绿洲,遥远西部的一个“超级集雨器”
高大的天山,在伊犁形成了一个朝向西方的喇叭口,一个“超级集雨器”诞生了,就这样,一个本来应该黄沙漫漫,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整个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
今日的新疆地域广大,一条天山横亘中央。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分立两侧,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持。从高山、沙漠、草原,到河流、湖泊、绿洲,地貌之丰富、物产之多,全国无出其右。
为拥有这块热土,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从西汉张骞,到东汉班超、班勇,再到唐朝名将苏定方、高仙芝,无不为经营西域费尽心血
然而,强盛如汉唐,西域仍然避免不了降而复叛、叛服不定。甚至在宋元明三朝的数百年间,中央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中国也许将永远失去西域。危急之秋,一个经营西域的关键命门出现了。它就是伊型。
公元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进入伊犁河流域。随后数年间,整个西域渐次重归。之前历朝历代从未重视过的遥远的伊犁,居然改写了历史。今日中国的西北版图就此奠定。
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朝当年对伊犁雄心勃勃的经营,就没有今日之新疆。完成“旷世武功”的乾隆皇帝也颇为得意。他在官修文献中明定“伊犁”之名
遥远的伊犁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伊犁所在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但天山主脉和支脉在伊犁形成了一个“喇叭口”,随西风而来的大西洋水汽进入到喇叭口之后,在迎风坡形成了大量的降雨。区域内年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在丰沛的水汽的滋润下,该区域气候湿润,植被繁盛。伊犁一改干旱的风貌,成为了亚欧大陆腹地有名的水草丰美之地。
从地图上看,伊犁位置遥远。它偏居中国西北边睡,与北京的直线距离约为2900千米,是同样以草原闻名的呼伦贝尔与北京直线距离的3倍。它与地处东南、人口密集、经済发达的广州的直线距离更是高达3700千米,两者还恰好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国大陆的对角线。在新疆内部,伊犁同样位置偏西,不比今日首府乌鲁木齐居中辖制。但当我们跳出行政区划,从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一一伊犁河流域着手,便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伊犁河流域,三面被天山主脉、支脉所挟。这些山脉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位于伊犁北侧的科古琴山,高低起直刺苍宫。逶迤连绵。博罗科努山更加巍峨,苍茫一片。东南侧的那拉提山,主峰喀班巴依峰海拔为4257米,山形如角,最为险峻的山脉当数伊犁南侧的哈尔克他乌山。
古人为沟通天山南北开拓出数条古道,夏特古道便是其中之ー,它沿途翻越哈尔克他乌山的众多垭口,遍历冰川、激流,时常发生。著名的独库公路穿越其中,曲折而艰险。南北两侧的山脉与东侧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会合,形成群山之结。其山势更加陡峭,加之岩层疏松,泥石流、滑坡经常发生。
这些高大的山脉从北、东、南三面合国,形成了一个朝向西方的喇叭口。一个超级集雨器诞生了。
伊犁所在的欧亚大陆腹地,由于受南部青藏高原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伊犁的西部却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干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当水汽进入山谷,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
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冰川融水常形成湖泊。它们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
群山之中也因此发育出众多河流。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一一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在哈萨克斯坦从巴尔喀什湖西部注入。因为伊犁河水量巨大,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成”的奇特现象。
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