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注释(十七)

(0)

相关推荐

  • 周公与爻辞的真正来源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他曾经协助武王伐纣灭商.武王病逝之后,周公当政称王,东征平定管叔.武庚等的叛乱,又分封诸侯,营建东都洛邑,制作礼乐,最后还政成王,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

  • 语音版《中庸》赏析(17)文武之德,周公之礼

    <中庸>赏析(17)文武之德,周公之礼 各位网友,<中庸>第十八章,依然是在阐述"大德必得其位"的观点.上一章是以舜的德业为例,本章则列举了文王.武王和周公 ...

  • 周史八(周成王四年、周公摄政四年【公元前1039年】)

    周成王四年.周公摄政四年[公元前1039年] 春,正月,初朝于庙.[今本竹书纪年] <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毛诗序] 夏,四月,初尝麦.[今本竹书纪年] 成王近即政,因尝麦以语众臣, ...

  • 论语:如有周公之才之美(8-11)

    周公是孔子所推崇的圣人,才德兼备.孔子以周公为例说明德与才的关系,并特别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有才无德之人"不足观".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 纲鉴易知录 | 周纪(一)

    开元四千七百十八年 纲鉴易知录 周纪 (距今时间:约3066年 - 2269年) 武王 纲 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冬一月癸巳,周王发帅师会诸侯伐商,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纪 王闻纣暴虐滋甚,杀 ...

  • 《中庸.第二十七章(二)》

    --君子修道五法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 ...

  • #学国学#《中庸.第二十七章(二)》

    ​​#学国学#<中庸.第二十七章(二)>--君子修道五法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

  • 中庸注释(一)

    题解 ① 郑玄<注>:"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② 宋·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

  • 《中庸》注释(二十七)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真实无妄到极致,才可以竭尽天地 ...

  • 《中庸》注释(三十七)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

  •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二十七至本书完)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 ...

  • 四书五经-中庸原文 注释 译文 读解

    中庸简 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前483 -前402 )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 孔鲤,字伯鱼:伯 ...

  • 《中庸》注释(二)【原文】天命之谓性,率...

    <中庸>注释(二)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性本自然,与生俱生.万化流行,随顺天性,道在其中.道有品节,修而全之,以至天人合一,是之谓教. [注释] ①< ...

  • 《中庸》注释(四)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浑然在中,心无一物,称之为中.随其所发,皆合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