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有何历史渊源?现在还能信吗

历经四季,大地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轮回,伴随着返乡行人匆匆的脚步,新年近了,年味儿也浓了。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农历春节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日,它是是最独一无二的日子,也是根植在每个人心中的一段记忆。

小时候总觉得过年很热闹、很欢乐,也有很多忌讳,比如某些时候不能扫地,某些话或者某个字眼不能再说,都给春节平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很多地方的人们普遍相信“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已经流行了上百年,有何历史渊源,现在还能信吗?

一、正月不剃头

正月也就是农历的一月,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儿都讲究讨个彩头,开始的时候会倍加小心。

因此人们认为正月里有很多事情不能做、很多话不能随便说。比如剃头,正月里是不可以剃头的,否则会“死舅”,当然如今大家都知道这种言论是谣传,毫无依据。

然而正月不能剃头这种禁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且已经流传了上百年,追根溯源,要从清王朝成立之初说起。

大家都知道,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流行剃发留辫,然而汉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明末清初的时候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统治,强制老百姓剃发。

汉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可以随便动头发。但清朝统治者为了让老百姓臣服,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不剃头的就要被杀头。

汉人不得已,只好遵从统治者的命令,剃去半边头发,留起了金钱鼠尾辫。满清统治之初对汉人进行了暴力压迫,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种种惨案。

不仅如此,清朝中期大兴文字 狱,仅乾隆一朝就有130多件,使得老百姓更加胆寒。最著名的莫过于有个人看到风把书吹了起来,写了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朝廷以为他有暗讽之意,判了大罪。

在清朝的持续高压之下,老百姓对前朝愈发思念,但又没有实力反清复明,因此约定,为了“思旧”,正月大家都不要剃头。

结果没成想,这句话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儿,“思旧”传成了“死舅”,造成了很大的误会。

二、腊月不定亲

如今社会上单身男女青年数量很多,这类人最怕过年,因为过年回家走亲访友的时候难免要被问有没有处对象、啥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

尽管催婚已经成了过年的“保留节目”,但一般来说腊月里很少有人会定亲,也就是双方家庭经过商讨,定下婚事并筹备婚礼。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正不娶,腊不定”,即正月不结婚、腊月不定亲,这种习俗的形成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传统观念认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阴气最盛而阳气最衰的时候,如果腊月里定亲,可能会使得婚姻阴盛阳衰。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女性主阴而男性主阳,阴盛阳衰的婚姻也就意味着女性在家的地位要高于男性,这与古时候坚持的思想是恰好相反的,人们还是希望男性能够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所以约定俗成不在腊月定亲。

另外比较现实的一个原因是,腊月的天气往往很恶劣,动不动就冷风呼啸,或者雨雪纷飞,因此给人的印象总是冷冰冰的。

对于结婚来说,不管是定亲还是举行婚礼,人们都希望气氛越火热越好,热热闹闹的场面也预示着小夫妻的生活红红火火。

腊月冷冽肃杀的环境与红火的婚事恰好相对,所以这时候少有人定亲。相较之下人们会更喜欢温暖的春秋天,每年的五月与十月前后都是定亲、结婚的高峰期,因为这时候的天气刚好,不会很冷也不会太热,适合大家活动。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定亲也好婚礼也罢,这些都是一段婚姻中比较重要的前奏,顺顺利利的开端当然会让人更有信心。

但最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举行的仪式是否隆重,而是准备结为夫妻的两个人,婚礼的过程很短暂,但婚姻会很长,因此应该多花点精力经营自己的婚姻。

结语

“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这句话流传了上百年,每到过年的档口就会有人时不时地挂在嘴边。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句话不过是一句谣言,它不仅毫无根据,往往还会像恶毒的诅咒一样,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希望大家对待这种谣言的时候都能擦亮眼睛,坚持自己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