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问诊室系列一---汽车金融风险篇(二)
周六晚上,老穆和他的朋友们就上周未完成的风险部分进行了第二次交流和谈论,主要针对的是在车抵贷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下面进入我们的实录。
我认为车抵贷业务主要存在四大困局:
1.需求真实性,
2.车源不可控,
3.客源不可控,
4.车辆监管难。
如果从业务流程的角度上来分析呢,我们可以按贷前、贷中及贷后三个维度来阐释。我们知道,目前的市场,主要的模式包括直营或渠道等形态,今天,我们就通过渠道业务拓展的模式来谈一谈风险问题。
一.贷前风险
1.操作风险
有些资方存在对渠道的培训不及时,不到位,部分渠道专业性不足,业务不熟练,部分从业人员风险意识尚有不足,不能有效区分风险客户,团队稳定性不足。
2.道德风险
个别从业人员存在销售业绩导向,个别从业人员主观存在风险,部分不良渠道存在内外勾结欺诈行为,部分不良渠道存在虚构订单转自融行为。
二.贷中风险
就是常规意义上的信贷审查到放款审查阶段。
1.车抵贷本身性质决定融资意图真实性不易界定;
2.客群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常规风控限制手段不适用,被迫放开风险敞口;
3.客群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能够有效提供的资料价值有限,难于合理认定;
4.市场整体在拼价格,拼门槛,拼时效,以致单位审核压力过大,风险难以全面把握;
5.融资租赁公司整体风控手段偏弱,数据量不足,风控模型不成熟;
6.车辆价值评估方式是难点,如何做好合理的残值预估和收益测算是关键,虽然有多重方式,但二手车的不透明性严重制约着估值的准确性。
三.贷后风险
1.车辆监控依赖GPS,然而GPS的方案并不完全可靠,太多的技术手段都可以突破GPS的控制;
2.合理的GPS监控策略左右着应急响应效率,而大多公司依赖于GPS平台提供的基础策略,不具备主观逻辑设定的条件;
3.对于借款人的贷后监管缺乏有效控制;
4.贷后二押情况泛滥,收车困局存在;
5.缺乏有效的法律诉讼手段,很多情况下融资租赁业务被定性为合同纠纷,以致资产处置困难。
**提到的平台化的情况,的确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以弹个车和易鑫与百度的合作为代表。实际上,平台化的模式,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例如天猫车秒贷,太平洋车网等,只是这一次,来势更加凶猛,资本注入更为集中。
首先,平台化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其本质是另一种形态的SP,因此,单纯去SP化只是表象,实际是市场资源的重新整合新变化。
其次,也谈一下贷后的管理问题。贷后管理并不只是催收或资产处置一个单一的内容,资产保全与清收是贷后管理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也包括信贷资料的归档与回收,信贷客户贷后信息维护,提前结清,解押手续协助,多渠道还款途径等等.
回到**的问题,从放款到逾期之前这段时间,我们如何更好滴去关注,发现风险,并提前预防呢?
目前比较流行的贷后侦测手段主要有4类。
1.定期回访
无论是线下走访,又或是线上回访,总之,与客户在贷后保持一定频率或一定周期的联系,即可了解客户当前情况,也可提升客户的贷后体验。
2.客户行为侦测
定期通过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提供的信息,了解客户一定周期内的行为与需求,一旦出现多头授信风险或异常状态变更时(包括联系方式变更等),可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3.车辆轨迹侦测
刚刚有提到GPS在实际业务中的无力感,但如果可以做好风险侦测的监控逻辑,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的,这类逻辑中,最常用的就是电子围栏侦测与异常用车行为侦测等手段。
4.车辆状态侦测
这类手段,主要应用与关注客户车辆状态的异常变更,例如强制过户/解押,车管所二抵,被查封,报废等情况,资产及时启动应急.
以上四种方式,只是相对流行的一些操作,实际工作中,相对于人与车的监管,除了依靠系统与数据的支撑,更为重要的还是各机构工作人员的尽职态度。
上述就是周六我们分享内容的文字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下期大咖问诊室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