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文 李屾淼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说:孤独不在山中,而在街头;不在一个人内心,而在许多人中间。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事实是,独处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
光是在中国,就有超过2亿单身人口,以及接近20%的一人户占比。
从中国到整个世界,社会和商业模式都在为这个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2017年7月3日,冰岛,一个旅人。位于世界尽头的冰岛,天然带有一种孤寂感。图 / 聂一凡
热卖的房屋户型从适用于两代或三代家庭的几房几厅转为单人公寓;旅行社推出一人报团的服务线路;过去组团聚会的KTV业务萎缩,而最多只能容纳两人的街头迷你KTV则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为独居设计的迷你家电、小火锅成了新的商业风口;单身独居者撑起了外卖业和宠物业过半的营业额……
那些所剩无几的、不得不由双人或多人才能做的事,如性生活或者足球比赛,也正在或即将随着技术进步,让一个人也能完成,而且可能体验还更好。
《单身社会》封面
美国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里认定:“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种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只要不是什么意外让大家一夜回到石器时代,那么未来的人类只会单身得越来越彻底,家庭和社会组织形式也会随之迎来巨变。
独处已经成了生活的基本功,未来更是如此。
大家都自己一个人待着。
且不说这件事是好是坏,至少在技术层面上看,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毕竟在过去,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选择的权利。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决定中国乡村群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忙时节的互相帮助,二是集群而居,抵御野兽的侵袭。
这个说法,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看上去更像一种群居动物——因为生活所迫。
当然不乏喜欢群居生活的人,但在那个年代,你不喜欢又能如何?
牛羊成群,猛兽独行,主动选择独处,是需要物质基础的。
独处已经成了生活的基本功。图/unsplash
你能独自上下班、解决衣食住行以及吃喝拉撒,背后离不开一整套现代化社会文明提供的设施服务,以及发达的文化娱乐系统——确保你独处时有事可干。
前提是,你需要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用以购买这些设施和服务。所以你才会看到法国、荷兰、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35%以上的独居率,而印度、尼泊尔和缅甸等发展中国家的独居率不到5%。
不是因为物质水平高导致人们独处,而是因为有人本来就想这样。
独处是人类的天赋,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图/unsplash
独处是人类的天赋,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只是,长期以来群居社会的规训,迫使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能独处,也需要独处。我们能思考和创造,并且能享用别人思考和创造的成果,一个人完全不至于无聊。
同时,我们每个人天生就独特又自我,无论谁迁就谁都会不痛快。一旦柴米油盐这些物质层面的障碍基本解决,独处的天性便自然释放。
就像硬币不可能只有正面,孤独就是我们性格中必要的反面。图/unsplash
“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今天,更大的问题反而是我们缺乏独处的机会和能力。
文明支撑了我们独处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在剥夺我们独处的权利,你到哪都能联系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总能联系到你。
信息技术让你关注别人的破事变得特别容易,同时让你关注自己的心声变得无比艰难,并且让你将本属于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风马牛不相及的陌生人那里。
我们不关心自己,却在为谁和谁是不是真CP而怒发冲冠或痛哭流涕。
孤独不在山中,而在街头;不在一个人内心,而在许多人中间。图/unsplash
我们不必过于担心独处会带来孤独,因为二者并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说:孤独不在山中,而在街头;不在一个人内心,而在许多人中间。孤独从来都是一种情绪,一种人无法找到寄托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不会因为你被众人环绕而缓解。
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孤独。
文明支撑了我们独处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在剥夺我们独处的权利。图/unsplash
就像硬币不可能只有正面,孤独就是我们性格中必要的反面。
不把杯子倒空,就无法往里面装水,我们只有经历过孤独,才知道与世界建立连接、产生共鸣的感觉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