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学大师:东亚的孩子从小“都在赶超别人”
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想到这个就很不安,怎么办?
养孩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过得愉快的话,如果不“享受”一下养孩子这件事可就亏了。
其实不只是在养育孩子方面,现代人整体都很不安,因为这世道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强迫全体成员只为“家”工作的。这样一来,对父亲来说,他为了公司这个“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 边。“父亲”就从家庭里缺位了,母亲只好一个人背负起养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孤立无援,不堪重负。
好害怕做了“母亲”之后,
我就不是“我”了,怎么办?
“如何兼顾二者,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换句话说,一说起“妈妈”,河合某子、铃木某雄这样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谁谁的“妈妈”这个角色。
对于女人而言,同时做好母亲和女性两个角色,似乎非常难啊!虽然很难,但一边扮演母亲,一边遵循“自我”和“个性”来生活,对今后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也就是说,比起在母性和自我这两种生活方式里只选其一,不如去考虑“我在这两者之间,要找到哪里是平衡点,要让它们各自占多少比重”。这种“在哪方面”、“何种比重”的倾向,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03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
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总之,对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想法活动,这才正是所谓的“生物”。
04
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
发育稍微晚一些的孩子也会渐渐地发生成长变化的,只不过,有的孩子发育得慢些,有的孩子发育得快些。有的孩子一开始发育得比较慢,后来可能一下子就追上来了。
但如果在他追上来之前,父母就认为“这孩子真没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 上来的可能性毁掉了。
认同孩子的个性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长们总会容易太过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但眼前却总想把孩子塞进确定的形状里。
在这一点上,其实人们多少都在偷懒,所以对活出“自我”这件事莫名地感到内疚。父母想着:“我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好吗?”然后“这样好吗”的疑惑就会传达给孩子,孩子会反击道:“你可以那么随心所欲吗?”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我应该事先做些什么?
“为什么必须活着呢?”对于这种话题,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话也没有其他可以说了。
07
这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人与人在能力上并没有差别。像这样只看排名的话,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为了能排出名次来,本来一些无所谓差异的事情,也非得要设计出能制造差异的考题来不可。而学生为了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大量练习迅速反应、不被题目的陷阱欺骗等技巧,做大量相似的练习题,在题海中挣扎。
有位女士在咨询的时候向我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她小时候每次考了好成绩都会被夸“好孩子,好孩子”,所以她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但好在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但当她想要继续读研究生的时候,父母的态度一下子来了一个大转弯:“女孩子不用去读什么研究生,赶紧结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