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盘山公路行用了20多分钟来到堂安侗寨。堂安侗寨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视野广阔。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通道均用青石板墁地。在堂安寨子上往山下看的话能看到肇兴,日落是在往肇兴方向看的话风景应该很美。
远远望去,最远那白色块是县城高铁站,而近小小两山凹处一大片民居就是肇兴侗寨。堂安的梯田比起加榜梯田就差好远了。到了堂安,还没进寨子,首先看到梯田。
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
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侗族生态博物馆,和所有的博物馆不同,整个村寨和周边环境都是博物馆,真正的原生态。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简介。堂安虽藏于深山,却来头不小,它是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合作建立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也是贵州四个生态人文保护区之一(另三个是梭戛、隆里、镇山)。因为这个原因,堂安在国外的知名度比国内要高,每天有不少外国游客来此参观。
雾锁堂安----堂安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距肇兴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距黎平县城75公里。堂安侗寨背靠弄抱山,三面环山,一面朝向山谷,谷中梯田万倾,云遮雾绕,看起来就是一座位于云端的寨子。一座座侗家民居沿半山腰地势较缓处而建,依山势走向而取舍,错落有致。站在观景台,可以远眺低谷中的肇兴镇。这里海拔935米,有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以嬴、陆两姓为主,据当地老人口述,寨子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贵州大山上的梯田,种着糯稻,和普通的水稻不同,既有水稻的米香,又有糯米的粘性。 所以他的名字叫糯稻。大山里的人以糯稻为主食。《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里有10分钟,讲贵州梯田的糯稻。
相比较肇兴侗寨,堂安侗寨这里是真的很偏僻很原始,村里保持了较为原始的侗寨风貌。没有商业味,只不过现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了。
鼓楼-----“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这座中空腹阔宫殿式的高大建筑,横竖各四排共十六根合抱大柱,九层密檐,四角攒尖,煞是庄严厚重。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
堂安侗寨座落于大山半腰上,寨子比较小,房屋破败,老式的吊脚楼仿佛岌岌可危,可能刚起步搞旅游,有几座家庭式旅馆,游客稀少。走至村中,有一座鼓楼,鼓楼边有个小池塘,不大,水倒清晰,鼓楼倒影于池中,上下合一,天衣无缝,完美。池塘上边有一道水从山上流下来,哗哗作响,泉水清澈,见有村民在此掬水而解渴。
我们在鼓楼里与村民聊天,80多岁的老奶奶还与我们开玩笑!他们很淳朴,这里比肇兴贫穷。这里几乎没有人工的景致,看到的就是寨子里的人真实的生活。他们虽然贫穷,但是脸上挂着安详,满足。也许常年有游客来往,他们早已司空见惯,每天就沿袭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的生活习惯真真实实的生活着。关于这座鼓楼的始建年代,有人推算绝不会少于五六百年,至少不会晚于明永乐至正德年间。
坐在鼓楼里与村民聊天,感觉他们还是非常淳朴,他们也享受现在的农村生活,心态非常好。他们说堂安这里生活物资一直都不错,稻田里可以养鱼,山上可以养鸡养猪,山野里不少野菜,喝的都是山泉水,每年农闲的时候也挺长,所以也比较满足。真的,这里一点商业味都没有,好清新!喜欢堂安这样的侗寨,这样的气氛,古雅而又简单,淳朴而又自然。
瓢井-----鼓楼上坎那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而带把的石头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他的形状如同木瓢。
泉水的出水口处雕有兽头,用来辟邪。泉水下方立着一块由青石打造的石斗,左右各有一凹槽,清澈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当地人把这口斗井称之为“瓢井”。听寨子里的老人说这泉水在他小时候就有了,长流不断,而且这水还灌溉下面百亩水田。不仅如此,这水还能治百病,能保健康。好!我也来饮一口,呀!这是全寨人的饮水源。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
“瓢井”的水清爽甘冽,常年流量不变,可直接饮用。但是不允许在该处洗手洗脸,或洗涤物品。泉水的右下方,侗民们又修了两口水池,上水池洗菜用,下水池洗衣用,层层分明。经过这几层利用后的泉水继续流,顺沟穿寨而下,通过沟渠浇灌了下面的千亩梯田,润泽着山谷中的草木,再往下,就一直流到肇兴。堂安丰富的水资源也滋养出堂安梯田的美景。
堂安二字是根据侗语发音“塘俺”雅化而来。“塘”即水塘的意思,而“俺”则是一种长于水中的植物名,人畜均可以食用。
堂安的先民原居住在“下面”的厦格,因为家里养的鹅不见了找到这里。他们发现这里有“俺”,有天然的水塘,那些不见了的鹅都产蛋于此。老人们于是知道这里是个宝地,于是搬来这里开田定居。
堂安三面环山一面是宽阔多大的梯田,沿着石阶往上走景致大不同,石砌的小道、流水、萨坛,沿山曲折向上的石路被绿树溪水点缀着。
沿着台阶,穿过一个寨门爬到寨子的顶端,整个堂安尽收眼底。
这是堂安的后山(最高处),在这可以鸟瞰整个堂安寨。
外国梯田发烧友。-----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相传在清光绪四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用了12年,吃住都在山上,亲自挑石上山,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
一直向上可见寨子全貌。其村寨的稻田多沿山势分布,依山而建,形成的梯田蔚为壮观。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
堂安是个小寨子,梯田风光无限美,无论那个季节,堂安梯田是一道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侗乡的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鬼斧神工般的造型,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规模和气魄之大,线条和色彩之美,每一位初到者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震撼。
戏台-----鼓楼旁的戏台,是侗族人们展示淳朴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论台上台下都是那样的专注和热情,令人感动。
沿着梯田走下山,前面有座风雨桥。除鼓楼以外,风雨桥是侗寨的另一重要标志。风雨桥一般建在河边,高居大山的堂安因为没有河,所以堂安的风雨桥建在村寨下面的梯田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建筑,但那里也是堂安人劳作回家的必经之路。
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徒步下山,站在风雨桥回望,那是我们走过的寨门。
跟着村民前行。这条 肇兴 到 堂安 的徒步道被誉为 中国 最美七大徒步线路之一,单程约4公里,需要2个多小时。这条徒步道也被当地人称为八寨一山,因为会经过 肇兴 , 堂安 ,夏格,夏格上寨,上地坪,登江,纪堂和纪伦八个侗寨,一山是侗族崇拜的神山萨岁山,沿途风光秀丽,非常吸引人。
公路开通以前,过去堂安人只能肩扛背驮踏上这条古道,将一些山货背到肇兴,再贩卖至县城,换回食盐和所需的生活用品。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堂安的公路开通后,这条山道本地人就不再走了。反而近年来一些徒步爱好者会来到这里,特意走一下这条古道。梯田和山峦间的石板路很明显,只要沿着石阶往下走基本不会迷路,
看到公路了,不继续走古道了,转向公路方向下去,其中有一段山路垮塌了,较危险!可能是近曰大雨做成的。见小学生们一样照走,我们也走吧!
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除了鼓楼、戏台、风雨桥、瓢井、梯田外,寨中那些标志着农耕文明中富有特色的生活设施: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禾晾、谷仓、水碾、石碓、纺车、榨油房、鱼塘、井亭、萨堂等无不散发出生活的灵性与滋味。
时间: 2016年5月13日
地点: 贵州黎平堂安
图/文: 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