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教你一个超强记忆法,再不怕看书记不住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一群人一起吃饭,不管聊到什么话题,他们都能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观点精辟又独到;

领导布置了一项任务,你还在冥思苦想无从下手,他们已经提交出了让人叹服的总结材料;

同样都是看书学习,你脑袋里满满装了一堆浆糊,他们却能思路清晰地复述出课程概要。

……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同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别慌、也别丧,你们之间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大,你只是没有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生产体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奥野宣之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是一本手把手教会你建议个人知识生产体系的秘笈。

不论你是从事写作,还是学习一项专业技能,又或者是开发一门课程,这个知识生产体系,都能为你所用。

而建立这个知识体系所需的工具,简单到你不敢相信——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和几支笔。

01

第一步,“东北一锅炖”式的信息整理

不用对庞杂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也不需要符合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见《金字塔原理》),奥野宣之的信息整理方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只需要把可能有用的信息一股脑儿都放在一个笔记本里就可以了,既简单,又高效。

奥野宣之把这种把所有信息都收集到一个笔记本里的方法称作“一元化笔记法”。

有没有觉得这个“一元化笔记法”有点眼熟?吃货的你一定已经想到了,这不就是“东北一锅炖”嘛!

这个“东北一锅炖”看似简单,却好处多多:

记录方便:“一元化笔记法”可以说是选择恐惧症的福音了,因为再也不用纠结某一个信息应该放在哪个笔记本里了。

查找方便:“一元化笔记法”也是马大哈们的福音,因为再也不用思考自己究竟把某个信息记在了哪个本子里了。

使用方便:“一元化笔记法”不仅有着把所有信息“一锅端”的优势,更可以促进不同信息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激发灵感。

02

第二步,给你的“火锅”加点料

完成了第一步的信息整理,还完全称不上是“素材库”,而只能称作信息的搬运工。

日常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对信息的思考,正如蔡康永所说:“书不见得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写的,却是历史上最爱思考的人写的。”

但是,思考和灵感啊,短暂且易逝。为了能够充分捕捉已知信息和转瞬即逝的思考和灵感,奥野宣之独创了“葱鲔火锅式”笔记法。

“葱鲔(wěi)火锅”是一道以葱和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鱼肉为主料,葱为配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食材。

而“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简单讲就是:时间 书名 作者 摘抄+感想

举个例子:

这个就是一个经典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样式,第一行是时间、书名和作者,第二行用“o”表示摘抄部分,而第三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

也就是说,笔记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摘抄,还有阅读时间、书名和作者信息,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给你的“火锅”又加了些料。新知往往产生于日常的自我提问中。

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这个逼自己思考的过程,正是进行有效输出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知识生产的基础。

03

第三步,“一锅多吃”,活用知识生产素材库。

用上面的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素材库以后,就可以对这个素材库加以利用,进行知识生产了。

美国著名的广告大量詹姆斯·韦伯·扬说过:所谓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知识生产也是一样。

假如你需要完成一个主题策划,或者是就某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不妨拿出你的笔记本目录,在其中检索相关的信息,对应找到它们,重新阅读,让当下的思想和昨日的思考间进行一次“头脑风暴“,灵感就会像上课铃响以后呼啦啦涌进教室的学生一样,涌进你的脑海。还找不到思路?不可能。

“文案天后”李欣频说:当你的知识输入比输出多很多,受到的信息刺激比产出多很多时,就不会有创意枯竭的时候。

你的笔记就是你不竭创意的源泉。

即使不是为了输出固定的内容,你也可以时常把之前的笔记拿过来阅读、咀嚼、回想和深入思考,常读常新,实现“一锅多吃”。

“一元化”笔记法看似非常简单,但却有着神奇的作用,它会成为你的灵感源泉,成为你的知识宝库,成为你的成长日志,成为你的学习笔记,成为你进行知识生产的独家秘笈。

其实,很多作家用的也是奥野宣之这一套建立知识生产体系的方法。

作家李敖在买书的时候喜欢买两本,一本专门用来“肢解”——只要看到书里给他启发的内容,他就会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在笔记本里,整理成一个知识素材库。钱钟书也是个喜欢做笔记的作家,他的学术笔记一整理,就是一本《管锥编》。

一个本子,几支笔,一些些思考和记录,就可以拥有一座永不枯竭的知识生产库,何乐而不为?不管你为不为,反正我是为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实不相瞒,它正是来自于我的一元化笔记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