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今年上半年“湿土司天”,下半年是“寒水在泉”,啥意思
小暑即将到来,今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八日下午4点49分,就是小暑节气交节的时间,因为那个时间点正是太阳黄经到达105度的时间,也就是小暑节气的开始。有句老话说:“小暑五月中,遍地是粮仓”,啥意思?老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节气是如何划分的?一个节气准确为多少天?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是根据太阳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而得来的,那么“黄道”指的是太阳在天空中一年的运行轨迹,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假想出来的一个虚拟的大圆圈。因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是自东向西。
这就好比人们坐在火车上向东行驶,两边的树木以及建筑物就会向西移动一样。因此黄道的一圈与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的时间,被称为一个“回归年”。
也就是说黄道的一圈360度等于365天5小时多,因此黄道上的一度大于一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而得来的,每一个节气等于黄道上的十五度,但是十五度却大于十五天,所以一个节气准确的时间为15天还多出来两个多小时。
正因为多出来的两个多小时,才导致了每个节气交节的时间都不一样,并且同一节气每一年交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而导致了节气交节的时间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是晚上,有时候会差一天。
由此可知,节气是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得来的,而黄道则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形成的。那么阳历也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所以节气就是阳历中的节气,当然阳历并不是公历,而是指太阳历。
何为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人们把月亮的运行轨迹称为“白道”,白道一圈也是360度,代表一个月。由于月亮每次绕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间约为29天半,半天不能算作一天,因此阴历的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一年十二个月为354天。
相比之下,阴历的平年每年都比阳历少了11天,大约三年就会少一个月。阴历为了保证每个月必须有一个节令和一个中气,也就是两个节气。当阴历某个月没有中气了,就在后面加一个闰月,而阴历有闰月的年份就有了十三个月。
所以阴历有闰月的年份就是时间最长的年份,因此人们在准备寿材或者寿衣的时候,都会选择在阴历有闰月的年份。俗话说“天增岁月人增寿”,就是这个意思,是一种美好的寓意而已。一般十九年中会有七个闰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九年七闰法”。
小暑五月中,遍地是粮仓
因为小暑是阳历的节气,而五月是农历的日子,由于两种历法有着很大的时间差,从而导致了每一年的小暑在农历中的日子都不固定,有时候小暑会出现在五月,有时候则会出现在六月。“小暑五月中”的意思就是小暑节气在农历的五月,比如今年的小暑,就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八,也就是小暑在五月中。
如果小暑出现在农历的五月,相对于六月来说,所有的节气都提前了,因为每个节气之间的时间是固定的。而节气则是与农作物直接挂钩的,比如人们常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的好油菜”,“芒种忙种,忙收忙种”等,都与节气有关。
同样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也与节气有关,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夏至三庚入伏,小暑逢未出梅”等,都是关于节气与天气之间的谚语。
无论是农作物还是水果,其生长的时间是固定的,应该说是光照的时间是固定的。比如苹果从挂果到成熟,假如需要一千个光照时间的话,想要让苹果提前成熟,就在太阳落山之后,用灯泡多照射几个小时,这样光照时间一到,苹果也就成熟了。人们把玫瑰花开花的时间控制在情人节之前,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因此节气的提前也就意味着雨季的提前,当农作物刚刚长出来的时候,就天降甘霖,有助于农作物的收成。同样如果小暑在农历的六月,就会导致秋庄稼长出来之后,得不到及时的雨水,从而导致收成减少。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导致的。
所以“小暑五月中,遍地是粮仓”,意思就是小暑节气在农历的五月,当年的秋庄稼收成就比较好,也说明了之后的雨水会比较多。所以老人说:今年上半年是“湿土司天,水运不济”,下半年是“太阳寒水在泉”。
意思就是上半年的天气比较干旱,到了下半年就会寒水升腾,但湿土压在上面,这样就容易出现冰雹天气。不过总体来说,降水会较多。下半年的天气如果用一句歌词来总结话,那就是: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