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合作密码」,与强共舞
为何是旭辉?
在地产界,旭辉一直有着“合作王”的称号,是较早涉足合作开发的房企之一。比如,旭辉曾携手恒基、中国平安、新加坡政府投资、山东银盛泰集团等企业,开展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
旭辉一直坚持“共创共赢”的理念,积累了良好的业界口碑,获得“有一种合作叫旭辉”的美誉。
2021年开局,旭辉合作的动作更是频频,开启地产圈重磅战略合作。
1月7日,旭辉集团与广西最大本土房企彰泰集团,在广西南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旭辉与彰泰将按照65%:35%的股权比例共同合作成立平台公司。
框架协议签署后,旭辉及彰泰将分别支付人民币8亿元及1亿元作为定金,以确保后续合作的开展。不过,由于该协议仅为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如何注入资产等细节暂未披露。
旭辉与彰泰的合作模式是通过双方入股进入新公司的模式,旭辉可以借助彰泰在当地的影响力,实现广西的深耕布局。
就在两天前,1月26日,旭辉集团与元昇集团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在东莞城市深耕上开展深层次全面合作,增强彼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共谋双赢发展之路,共绘大湾区美好生活蓝图。
旭辉作为全国化领先房企,携手优秀本土房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由于“旭辉合作模式”前期的成功,旭辉方面表示对合作的前景有充分信心,旭辉的合作方也更加信任旭辉。
许多本土房企愿意和旭辉合作,是由于旭辉连续多年保持稳健路线,在房地产行业融资强监管的环境下,保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和财务指标的健康。
在过去的经验中,旭辉已经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模式。作为一家规模超过2300亿的企业,旭辉显然正在用自身的全国化布局优势和话语权,开始进一步的扩张其生态圈。
合作已成常态
弊端也不容忽视
克而瑞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房玲称,“自2016年起,房企开始抱团,共摊成本与风险,通过合作撬动规模增长,这就形成了房企的合作杠杆。”
由于行业集中度及竞争兼并加剧,中小房企由于资源能力有限,能抓到的合作机会也迅速减少,能否获得与标杆房企持续合作的机会,也将成为许多中小房企能否“活下去”的生死命题。
“寻地合作”方面,由于僧多肉少,优质地块标稀缺,如何对接成了门技术活。不同房企的产品定位、成本控制甚至销售价格等各个方面往往都有着自己的打法,你追求“高周转”,他追求“高利润”,分歧就这样产生了。
而在多房企联合操盘的项目中,不同房企之间不同的开发要求、测算标准、项目定位甚至企业文化层面都存在差异,都会造成沟通成本过高,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不仅凭空增添了项目成本,甚至会造成项目延期。
另外,由于项目主体较多,项目后期竣工交房以及物业等方面的责任界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在合作中避免“撕破脸”、“单方面跑路”等风险,需要合作双方在合作前及合作初期做足功夫:
明确各方职能与责任。在签订合作协议时,一定要把各方责任、权力、利益在协议中做出明确划分,明确各自在项目开发中的职能和责任,将合作的隐藏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另外,明确的权责划分,也有利于项目的高效推进与有序开发。
建立高效的决策与沟通机制。合作项目执行工作混乱、推进效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目决策层之间的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相互扯皮,因此找准关键决策人物相当重要。
此外也要建立高效率的沟通机制,以降低因合作开发带来的沟通成本,使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
内外部合作机制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家企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靠自己单打独斗的人或企业,都会被时代所抛弃。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合作,都有一定的策略可言即「合作密码」:
集团与下属公司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不同人之间如何形成共同体,靠的就是内部合作机制。内部合作不顺畅的企业会出现总部与下属公司之间脱节,高层、中层与基层之间脱节,整体的管理体制出现问题。流畅的内部合作机制,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打造。
1. 战略及文化共识
公司的战略及文化一定要达成高度的共识,如果没有达成共识,谈内部合作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根本就没有成文、清晰、靠谱的战略,战略往往只停留在老板的口头,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员工各自为政,相互扯皮,没有判断是非的准绳。
在企业文化方面也一定要达成共识,停留在墙上标语与老板口中的企业文化是没有作用的。首先,企业上下要在价值观、行为准则方面达成共识,然后再转换为员工共同行为,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正能量,成为团队、企业的粘合剂,润滑剂。
2. 目标协同
如果不同下属公司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目标没有协同性,企业在盈利、现金流、业务、产品、团队上没有协同,就谈不上内部合作。
每一个个体都要在集团大目标下,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每一个下属公司、每一个下属部门都是一个子系统,而子系统之间要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流,由此来实现集团的大目标,所以一定要协同起来。
也许不同下属公司的定位不同,有的主要责任是为集团贡献现金流,有的主要责任是为集团贡献利润,有的主要责任是为集团贡献资源。他们协同起来使整个公司的资源、现金流、利润得到保障,这就是目标协同。
3. 标准约束
各种各样的标准是内部合作的基本内容,是合作机制的骨骼与肌肉。标准化分为五个方面:模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业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
即使是小型地产企业,也一样需要标准化,只不过与大型企业相比,标准化的方式不同,程度不同。如果企业没有标准化的机制,效率就会低,进度就会不可控,质量就会不稳定,成本就会不可控,从而发展速度与风险也就不可控了。
4. 团队融合
尽管有了标准,但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地产企业因为工作效率低而做标准化,但在黄老邪帮助其追溯根源之后,发现问题往往出在团队融合上。
也有一些企业在管理或业务上的问题,成为了多年无法解决的慢性病,根源都在人身上,尤其是高管与老板,或者是新老融合的问题。
5. 资源共享
房地产企业一定是资源驱动类的企业,房地产行业也是一个资源驱动的行业,所以企业内部在资源方面一定要体现出合作机制。如果资源分配不公,或者没有做到共享,企业内部合作机制就无从谈起。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合作是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与政企合作、与国有企业的合作更是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房企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得以降低城市进入的门槛。在政府的支持下,更顺利地在当地进行产业导入,推动项目落地并快速进入运营状态。2020年融创是和政府合作最多的,在文旅、康养产业、城市更新方面都借助和政府合作加速推动。
万科、恒大、禹洲等房企已国有字号“援军”。国有房企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资源与资金方面占据相当大的优势。此外大部分国有房地产公司通过以往努力,负债已经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基本能满足三道红线要求,不受新规束缚,因此能得到更多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决策机制相对灵活。国企与民企合作,是资源和能力的互补。建议民营房地产公司加大与各级国有房地产公司的合作,甚至参与到国有企业混改。
实现快速发展的中小房企,都拥有良好的外部合作机制。在打造企业外部合作机制时,有三种策略可以借鉴:通过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策略,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或者差异化策略,企业之间互补短板,使各自的竞争力都得到提升。当然也可以采用抱团发展的合作策略,如两家企业各自都有劣势,规模都比较小,在资源、市场上等方面竞争力都不够,就可以抱团发展。
(G50董事长俱乐部成立之初就秉持、融合、共赢、发展——为发展型房企董事长提供高共识、强紧密、小圈层的私密圈层,专注高端社交又不止于社交,更重要的是帮助会员企业转化社交价值,践行落地。)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2. 养老产业复合化,行业跨界新浪潮
房企案例观察
1. 中梁的「阿米巴」奇迹
2. 融创你学不会
3. 新力的「新力量」
4. 碧桂园又拿了「第一」
11. 碧桂园,又变了
12. 恒大疯狂如斯
13. 万科的「一根筋」
14. 蛋壳要碎了?
地产人那些事
1. 地产HR的招聘「潜规则」
2. 地产人转行,且慢!
3. 地产人的上半年,阵痛!
7. 房企人事“动荡”
战略解读
1. “三道红线”,房企的紧箍咒
2. 房企「甩卖资产包潮」汹涌
5. “深八条”牵动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