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隋第一首领李密,为何败的一塌糊涂,事后才知道他犯了两个大错

反隋第一首领李密,为何败的一塌糊涂,事后才知道他犯了两个大错

原创2021-08-08 22:57·资治通史

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势力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都冒出了头,但要属声势最为浩大者,只有三支:一是河北窦建德;二是江南杜伏威;第三个就是河南洛阳瓦岗寨的李密。后来李密败于有着胡人血统的王世充之手,而王世充又曾亲口承认,李密(582~619)曾是中原地区最有实力的反隋首领。

李密剧照

隋朝建立之前,河北属北齐管辖,江南是陈朝的势力范围,洛阳地区则是北齐的政治中心。所以隋朝如秦朝、西晋那样,享国短暂,根源在于原来割据的那些地区,并没有被完全所消融。既然豪强群雄蠢蠢欲动,那么拉旗造反便成了时间问题,好比继陈胜之后争相起兵的六国贵族,是一个道理。

一、李密的出身

与窦建德及杜伏威草莽出身不同,李密家世显赫,其家族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关陇贵族集团是由西魏宇文泰创立的八柱国演化而来,李密的曾祖父李弼,隋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及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八柱国成员。可见,李密也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类。

隋炀帝剧照

相传李密相貌甚伟,初为宫中禁卫兵,就连隋炀帝都说他眼神机灵,非同常人。后来李密经宇文述(宇文化及之父)暗示,辞掉职务,专心读书。李密虽然没有创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壮举,却留下了“牛角挂书”的佳话。

宰相杨素非常欣赏李密,认为他有韬略,于是要求儿子杨玄感主动与其交往。但最初杨玄感看不起李密。李密则不卑不亢地对杨玄感说,上阵拼杀我可能不如你,但运筹帷幄你比不上我,如果你想做“刘邦”,必然离不开我这个“张良”。从此,杨玄感对李密另眼相看。

那么杨玄感有没有做“刘邦”的打算呢?还真有。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命杨玄感督运粮草。杨玄感走到黎阳(今河南浚县)时,举兵反叛。有粮、有兵,天作之美,毕竟时不我待呀!

关于杨玄感反隋有三点原因:一是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思乱,杨玄感蠢蠢欲动、趁势而起;另一个原因与他父亲有关,因为杨素晚年失宠,受到隋炀帝猜忌冷落,最终忧郁而死,所以这笔账要算;再就是,杨玄感本来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他认为当时是天赐良机,大业可图。这个时候,恰好李密来投,杨玄感非常高兴,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

既然李密曾自称胸有谋略,杨玄感也就不再客气,于是直接问他,计将安出?李密说,我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前往蓟地(今北京附近)断皇帝归路,到时高句丽也会闻风而动,追击皇帝。到时皇帝前无粮草,后有追兵,不出数月,必束手就擒。

中策是直取关中,占领长安,抄了皇帝的老窝,让他无家可归,然后咱们再慢慢收拾他。

下策是就近占领东都洛阳,号令四方,但是洛阳城池坚固,如果久攻不,等到皇帝回兵,我们前途未卜。

杨玄感说,先生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如今百官家口都在洛阳,我们攻取了洛阳,百官臣服,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况且经城不拔,会打击将士们的士气。

最终杨玄感率军奔向洛阳。可结果是洛阳城固若金汤,储备丰足,根本攻不下来。隋炀帝闻讯,立刻挥师平叛,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也被抓。但后来李密侥幸逃脱,辗转来到瓦岗寨。

二、李密大显身手,瓦岗军名噪一时

瓦岗军的创建人是翟让,据点是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部)。李密见到翟让前说,如今皇帝失道,天下大乱,正是我们干事业的大好时机,不如我们挥兵西进,直取长安,图谋天下。翟让向来胸无大志,小富即安,所以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但是在瓦岗寨的发展方面也接受了李密不少的建议,结果成效显著。这样一来,李密在瓦岗寨渐渐就树立起了一定的声望。后来在一个叫贾雄的人的斡旋忽悠之下,翟让开始信任并重用李密,今其统帅人马,独当一面。

李密治军有方,战斗力与日俱增。在一次战斗中,他率军打败了隋军主力张须陀,缴获大量辎重,声威大振。

公元616年,李密成为瓦岗军的副头领,号魏公,辅佐翟让,兼任司徒。接下来,瓦岗军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诸如王伯当、单雄信、徐懋功、秦叔宝、程咬金等一些豪杰猛将纷纷加入,部队也壮大到几十万人。当年九月,瓦岗军攻下黎阳粮仓,李密通过开仓赈济,又引来大批民众来投。

然而正在瓦岗军势力如日中天之际,领导班子却发生了变故。原来有人在翟让面前搬弄是非,劝翟让不能继续放权给李密。翟让虽不以为然,但是李密知道后却忧心忡忡,最后干脆设局杀掉翟让。

翟让死后,瓦岗寨人心浮动,好在李密很快稳定下了局面。其实盘踞在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就曾预言,李密跟翟让,一山容不二虎,必然有火拼的一天。不过结局让王世充失望,因为李密很快就解决了翟让,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收容了他的部下。不过就此事,李密也没有落下好名声,与部下之间也产生了一些间隙。

三、李密失败的原因

李密成为瓦岗军总统领后,开始攻打东都洛阳,还发布了慷慨激昂的讨隋檄文。如果我们用词典去查“罄竹难书”这个成语,就会出现李密在檄文中历数隋炀帝的暴虐的几句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不用问,光看这架势,就知道李密要和隋朝死磕到底了。另外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这些在河南、河北、山东造反的草莽英雄,都声援李密,表示李密如果称帝,他们必会依附。因此李密的底气更足了,仿佛取代隋朝就在旦夕之间。其实这些人各怀鬼胎,是想把他架在火上烤。按李密的构想,只要拿下洛阳,就立刻称帝。结果怎么样呢?他不仅慢了半拍,还被人利用,最终一败涂地。

原来就在翟让健在时,晋阳(今山西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已经起兵。在翟让被杀的十月稍早几天,李渊攻下了长安。随后,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到达河南地区,可是他一直按兵不动,最后还往后撤退。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他知道洛阳很难攻下,即便攻下,损兵折将不说,也不一定能守得住,所以与其折腾自己,还不如看李密折腾,到时坐山观虎斗,岂不自在!李密什么想法呢?他巴不得李世民走的远远,他好将洛阳这块蛋糕独吞。

隋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死在江都,杀他的人正是宠臣宇文化及。杀掉隋炀帝之后,宇文化及率领发动政变的将士们北还,中原地区是他们北上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604—619),在洛阳称帝,年号皇泰。这样一来,中原腹地即将迎来三支力量交汇的一幕,即宇文化及、李密、皇泰帝,而且前两支还有联手的可能,这也是后一支最担心的问题。

那么,处在两张虎口之下的皇泰帝如何自保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拉拢李密,对付宇文化及,然后趁他们两败俱伤,出来打扫战场。

李密会上当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了,他的脑袋没被门挤,也进了不少水。当皇泰帝派人去联络他,许诺事成之后,让他执掌朝政时,他高兴的连觉都睡不着,立刻上表乞降,说保证干掉宇文化及为之前犯的过错赎罪。

皇泰帝看李密如此好忽悠,也故作大方地给了李密许多空头衔,比如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等等,差不多一箩筐都装不下。另外,皇泰帝还许诺,宇文化及一灭,李密立刻入朝辅政,并继续掌管所有军务,就连李密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都给安排了职位。李密像是吃了定心丸,摩拳擦掌,做阻击宇文化及的军事布署。

回顾过往,李密本来是反隋的,他用檄文把隋炀帝骂了个体无完肤,“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如今宇文化及替他除掉一个罄竹难书的昏君,他应该感激才对,可为什么又给昏君报起仇了呢?

综上可见,李密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与最初的战略构想大相径庭,到底是反隋,还是扶隋?到底是想改朝换代,还是想在即将崩盘的隋朝当辅政大臣?恐怕他自己都搞不清了。当初跟着杨玄感谈的理想,对翟让说的那些抱负,没有一样现实。总之,越到后来,李密拉起造反大旗的目标,混乱到一塌糊涂,他身上毫无智慧可言。

公元618年七月,李密大战宇文化及,结果宇文化及率残部向北遁逃,李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就在此时,王世充驾空皇泰主,独揽了洛阳的朝政。而李密本就与王世充水火不容,所以入朝辅政成为泡影。稍后,王世充率兵来攻,李密驻守的金墉城陷落,瓦岗军分崩离析,一部分人还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自知回天乏力,只好投奔已在长安称帝的李渊,后来如秦叔宝、徐懋功等人陆续降唐。李渊表面上与李密称兄道弟,暗中却处处设防,所以李密感觉郁郁不得志,遂产生另立山头的打算。李渊当然不会再让李密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将其杀掉。

李密控制强大的瓦岗军以后,可谓声势滔天了,可为什么转而功败垂成了呢?原因就是他在战略和战术都犯了错误。首先在战略上,李密的目标模糊,既把隋朝恨得咬牙切齿,又和隋朝玩暧昧,这样一来,就连跟着他干的那帮人都感到云山雾罩,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其次是策略上的失误。前有宇文化及,后有王世充,可谓腹背受敌,最后还为李渊做了挡箭牌,让李渊这个皇帝当得安然自在,这就是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

当然也不排除李密在下一盘大棋,即先吃掉宇文化及,再收拾王世充,最后以洛阳为大本营,徐图天下。如果李密真有此意,那么他就是自信过头,群雄逐鹿时光逞一时之勇,注定只是一只出头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