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记忆:郑家洼子 & 青铜大墓】
郑家洼子
沈阳地区远古居民在渡过新石器时代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当时,沈阳地区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肃慎族、扶余族东胡族,先发现的遗址和墓葬共有10余处,其中于洪区郑家洼子遗址最具有代表性,先后多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短剑等青铜器具、多种石器、陶瓷、骨器等上千件。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的发现,证明当时东北一些地区已纳入燕国的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在东北建立郡县制,实施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表明当时的于洪区和铁西区一带已经有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更为重要的是,据专家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铁西和于洪地区制造的青铜短剑,是当时先进兵器的代表,其冶炼水平,工业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郑家洼子遗址
郑家洼子遗址位于于洪区杨士街郑家三委青铜东巷23号,东距沈阳站约五公里,南距浑河三公里,整个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一公里的土脊上。
已发现1、2、3、4四个地点,面积达7万平方米。1965年8月,经考古工作者对第3地点的发掘清理,得知最下层为青铜文化层。内含有青铜短剑类型的墓葬14座;中层为汉文化层,内含有汉代瓮棺木;上曾为金元文化层。遗址下层出土石器54件,除石斧、石刀、石锛、石凿、石范、网坠、石镞等之外,尚有这一文化的典型器物剑把头、棍棒头和船形锤斧。陶器以黄、红、灰色夹沙褐陶为主。器形有豆、壶、碗、罐、纺轮、网坠等,以深腹罐、小口长颈壶、深盘豆为明显特点,装饰上则以小卷唇、假卷足、半环耳为普遍。淘器皆素面,纹饰仅见三角几何纹及人字纹。
通过出土石、陶、铜器群证明,这是一处以清铜短剑为典型特点的地方青铜文化,从出土石范上面有斧、锥和渔钩范模证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结合墓葬材料可以看出铜兵器的大量存在,狩猎和征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占有重要位置。墓葬群分,大者铜器成群,车马成套;小者仅一陶壶或无随葬品,表明有了贫富分化或阶级已形成。由出土的大量网坠、纺轮及石器推测,他们应以畜牧、农耕为主,渔猎为辅,能铸铜、制骨、纺织、制陶,手工业比较发达,属属青铜时代的一个部落。其年代为春秋,到战国时期,即公元六到五世纪。
这一遗址的发现,首次明确了青铜短剑文化的内涵,明确了沈阳地方的青铜文化面貌,它构成了祖国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一支,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至于它的族属,多数人认定为历史上的东湖,但也有人认为是历史上的濊貊(huimo)族。
青铜短剑大墓
青铜短剑墓陈列馆
在于洪区青铜文化园建有青铜短剑墓陈列馆。陈列馆门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1985年3月15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文保碑,一块是2003年3月20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碑。
本文部分图片摄于2021年1月30日《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文化展》现场,为展览图片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