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赏石文化走向何方?

进入新千年的20年间,我国赏石艺术经过摸索、磨练、洗礼,经历了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的过程。期间,从赏石理念到赏石标准,从赏玩方式到价值体系,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过去20年的赏石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顺应时代,引领未来。

一鸣惊人 | 来宾纹石

赏石理念百家齐放

赏石标准推陈出新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看,赏石资源决定着赏石理念,赏石理念又反作用于赏石标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赏石资源,就有什么样的赏石理念,有什么样的赏石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赏石标准。

大家都知道,宋代米芾针对造型石,其中又主要是针对太湖石类提出的“瘦、皱、漏、透”赏石理念,几百年来一直作为传统赏石标准指导着我们选石、赏石和评石。历史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得到继承发扬后,历久弥新。赏石文化也不例外。在赏石理念呈现多元化的近20年,“瘦、皱、漏、透”的赏石理念,依然被奉为品评传统石的经典标准。

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探究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永恒不变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只有了解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把握发展的脉络规律。

雅韵清供 | 英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各种文化、各种风格的交流碰撞,赏玩石种不断丰富,从原来传统的太湖石类发展到包括以形取胜的造型石类(如墨石、灵璧石),以图取胜的图纹石类(如长江石、来宾纹石),以质地取胜的玛瑙玉质类(如戈壁石、蜡石),以色彩取胜的釉皮类(如彩陶石、大化石)等在内的众多石种,这时,再用针对传统石的“瘦、皱、漏、透”标准来评价所有石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于是,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形、质、色、纹”赏石观,这种兼顾形、质、色、纹各赏玩要素的赏石观,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赏玩范围,并把赏玩方式从单一的、重形的传统石领域中解放出来,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形、质、色、纹赏石天地。

佛山瑞光 | 来宾石

尽管“形、质、色、纹”赏石理念在20多年前已经初具雏形,但在当时,这一理念仍然是笼统、模糊的。2003年,《石道》杂志组织了赏石鉴评标准大讨论,这一理念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形成了“形、质、色、纹、韵”的赏石共识。
中国观赏石协会于2005年成立后,把观赏石鉴评体系当做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其组织下,很快出台了《观赏石鉴评标准》,并于2007年8月通过评审,作为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于9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
2015年7月,《观赏石鉴评》上升为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观赏石鉴评》发布实施以来,无论是在各地各级石展上,还是在市场交流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融通 | 乌江石

赏玩方式多样化

价值体系多元化

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赏石理念百家齐放、赏石标准推陈出新的时代,赏玩方式也呈多样化蓬勃发展。赏玩方式的多样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纯赏玩到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在“形、质、色、纹、韵”赏石观中,“形”“质”“色”“纹”都是客观表现,只有“韵”才是主观感受。所谓“韵”,强调的就是艺术感受。20多年前,人们在观赏石面前的审美主要表现为发现、欣赏原生态的美石,即使附带有人为的配座,也主要是起到稳定原石的作用。在赏石艺术是天然艺术还是创作艺术之争中,创作艺术观往往由于缺少实践依据而显得底气不足。
但近20年来,随着赏玩方式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成分,比如精致的配座、恰当的命题、文采飞扬的赏析、典雅的布局和创意的组合等,赏石的艺术创作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优秀赏石组合创作作品的市场表现屡创新高时,赏石的创作艺术观越来越为石界所认同。

玉壶 | 大湾石

二是从偏重形、纹,到兼顾质、色。过去,在观赏石的“形、质、色、纹”四要素中,南方石友注重的是观赏石的造型变化,北方石友则关注图案的观赏效果,至于观赏石的质和色,只在局部区域如广东等地被关注。

近20年来,珠光宝气的质地、富丽吉祥的色彩越来越受亲睐,石友们从对造型或图纹的单一追求,转变为对“形、质、色、纹”的多维要求,甚至首先关注质和色,其次才论形和纹,大化石的崛起和经久不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圣洁 | 大化石

以上两个赏玩取向,同时也导致了小品赏玩的崛起。原因很简单,与标准以上尺寸的观赏石相比,小品石从取材到创作,都有更大的选择和创作空间。

同时,与大型石相比,小品石更容易形成质润色艳的效果,如戈壁玛瑙、黄龙玉、大湾石等,在继戈壁玛瑙之后,黄龙玉、大湾石等小品,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

蛙 | 冰彩玛瑙

三是从通货意识转向精品意识。不可否认,普通观赏石由于进入门槛低,在一开始的时候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但凡是有10年以上市场经验的石友都有这样的体会,普通观赏石哪怕价格便宜也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而观赏石精品哪怕价格一再攀升也一石难求。
这是因为随着赏石群体的不断扩大,普通观赏石由于资源丰富、可替代性强,其稀缺性没那么快表现出来,而优质赏石资源的稀缺性却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观赏石精品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处于卖方市场,与普通观赏石相比,精品交易更容易获得成功。在市场的淘汰机制下,普通观赏石出路渺茫,而观赏石精品则屡创价格新高。
尽管通货的价格主要由采集成本和低额利润构成,而精品的价格主要由机会成本和高额利润决定,也仍然阻挡不了资金流心甘情愿的从通货流向精品。由此,赏玩方式也相应的从通货向精品转型。

丰收 | 葡萄玛瑙

四是从纯艺术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赏石无国界,多年来,当我们沉醉于传统赏石的艺术之美时,西方正沉迷于矿物化石的科学之美。科学中有艺术之美,艺术中有科学之真,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助于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近年来,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的倡导下,观赏石不仅承载了艺术教化功能,还承载了科学教育功能。我们有理由预见,集科普教育与艺术教化为一体的观赏石场馆、基地,将成为普及赏石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漏月 | 九龙璧(华安玉)

五是从“孤芳自赏”到融入主流文化。在赏石活动发展史上,真正意义的赏石活动,从唐代的发韧,到宋代的繁荣,几度湮没,又几度中兴,再到现代的鼎盛,赏石艺术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或与古董雅玩相伴,又或与中式园林共存,或与根艺相提,又或与盆景并论。虽然,在现代赏石活动中,赏石不乏与收藏、园林、根艺、盆景等诸多相关门类、艺术交流融合,偶尔也与诗词、书画沾边,但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孤芳自赏”的地位,离主流文化仍有相当一段距离。

疏林闲叟 | 长江石

近20年来,赏石界越来越热衷于赏石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理论探讨,并致力于赏石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当中,实践的具体表现为:赏石文化传播的载体日益规范化和多样化,其中既有众多的正式书刊应运而生,又有新兴的网络媒体粉墨登场,既有各地石展辐射传播,又有赏石艺术馆定点交流,尤其是博物馆型或美术馆式的赏石馆,更是将赏石艺术更高层次推进。可以预言,在今后的赏石界,谁最先打开通向主流文化的赏石之门,谁就最有发言权。夸张一点说,就是“得主流文化者,得赏石天下”。

何谓“得赏石天下”?有两个层面,一是从自我价值实现层面看,在赏石历史上将拥有一席之地;二是从市场价值层面看,观赏石所沉淀的人文价值将在价格中越来越得到体现。

骆越春秋 | 右江石

赏玩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从观赏石的天然艺术观到艺术创作观及其赏玩方式的转变,观赏石价值也在原来天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创作价值。从普通观赏石到精品投资的转变,观赏石价格在原来几乎可忽略不计的采集成本基础上,增加了更为高昂的机会成本和高额利润。
如果说,从纯艺术的赏玩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人们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外,是否还包含科学价值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从“孤芳自赏”到融入主流文化,人们已经自觉地将人文价值纳入了观赏石价值体系。

丹凤朝阳 | 大湾石

顺应时代要求

引领赏石文化的美好未来

赏玩方式的多样化、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无疑促进了赏石文化的繁荣,一些新鲜事物应运而生,部分敢于吃螃蟹的赏石群体跃跃欲试,而部分石友却正迷失在繁荣的石界中,无所适从。赏石文化发展究竟何去何从,越来越成为石友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

自在佛 | 灵璧石

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站的高度,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以此为指导,赏石文化的发展也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留下为历史认可的精神财富。

以此为指导,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以下几方面工作将成为赏石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是加强赏石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赏石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赏石文化传承体系。

二是完善包括鉴评标准、价值评估等内容在内的赏石评价体系,促进赏石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神兽 | 太湖石

三是完善赏石文化激励机制,鼓励赏石文化的理论建设和优秀的赏石文化作品的创作,鼓励各级组织和各方面人才多出优秀成果,真正实现赏石文化的空前繁荣。

四是构建赏石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赏石文化产业格局,推进赏石文化与科技、赏石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扩大赏石文化消费。

五是加强赏石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照夜白 | 灵璧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把握赏石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是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是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的种种政策仅仅是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珍惜和把握发展机遇,为赏石文化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共同引领赏石文化走向美好的未来。

故乡的云 | 大湾石

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0)

相关推荐

  • 油画毕业论文精选

    摘要:如今茶画艺术与油画艺术创作之间的融合应用价值进一步突出,尤其是通过对茶画艺术的创作风格及表达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完善的人文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与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其让艺术体系之 ...

  • 赏石观点:地域性赏石文化氛围对奇石市场的影响分析

    地域性赏石文化氛围对奇石市场的影响有那些?我们先来进行分析一下赏石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有着每一个地方的烙印,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绿色植被,不同的地质环境经过亿 ...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一)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 ...

  • 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 ...

  •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接上篇:  贰  奇峰突起,景象万千-- 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

  •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高雅与世俗之争的本质是什么?石友:没想过

    友好提示:这篇文章写得稍微深奥了一些,也许您会感到枯燥,希望石友能耐心阅读,全文用时6分钟左右. 文化赏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说到文化就会让人想起高雅这个词,这也就是人们的共识:玩文化要往高雅的方向玩 ...

  • 漫谈唐宋时期赏石文化以及文化名人

    一个行业的兴起是由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推动的,任何高大上的东西都离不开这样的规律.经济是一切繁荣的基础,当然也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唐朝盛世把诗歌文化推向了高峰,唐诗也成为了那个朝代的文化名片. 灵璧石精品 ...

  • 传统赏石文化与当代艺术。

    我国传统赏石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以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彰显? 本文分别就对观赏石的当代艺术表现特质和传统赏石文化的当代艺术诉求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以此共襄于同仁. |观赏石的当代艺术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