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熊寥先生:新中国第一位陶瓷学博士

熊寥先生:新中国第一位陶瓷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的陶瓷专家。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熊寥出生于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又邻“东南邹鲁”古徽州,文风学脉源远流长,乡贤才俊辈出。这一方灵山秀水从小就滋养着熊寥的血脉,地域风情也深入到四肢百骸中。

——千年瓷都景德镇

在中国,虽然瓷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自古以来陶瓷行业是匠人所执之业,因此,尽管熊寥从小就接触陶瓷行业,但并未把他作为以后安身立命之业,甚至当时也没有多大的兴趣。

韶华之年,熊寥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生性耿静,沉渊谨卓的他并没有热情于投身到各种运动中去,而是穿梭于经史之间,与书籍为伴,沉醉在自己的文学、史学世界里面。

—— 名师先贤云集的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在民国以来是京门学术重镇,学界宿老云集。文学方面章太炎先生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此传播余学,如陆宗达先生等,因此那里治学上极重视小学,音韵,训诂文字等学问。史学方面陈垣先生长久的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经入史,钩沉析微。这种求实,朴拙学风和环境无形地影响了熊寥后来的学术风格。

——新中国首位艺术学博导,

古陶瓷泰斗邓白先生

大学时曾读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书中说“中国古陶瓷中所蕴含的奥秘直到今天还未被现代科技所全部破解”,这句话对熊寥冲击很大,难道家乡到处可见的瓷器里面有大学问?一位老师也对他说“景德镇古瓷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尚未被开发的宝藏”。一切可能是冥冥中的缘份,这种机缘之下,熊寥深思熟虑后放弃了毕业留校机会,毅然回乡,踏上了当时被认为是一条绝对冷门的古陶瓷研究之旅。文革后熊寥投在古陶瓷泰斗邓白先生门下攻读陶瓷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首位陶瓷学博士,开启了几十年的陶瓷学研究生涯。

  学术历程                 

探索阶段:1985年以前,熊寥对景德镇各个时期的陶瓷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与此同时对《陶记》这个重要陶瓷文献的断代问题形成了自己的重要观点。

深化学习研究阶段:1985~1992年,攻读博士学位及毕业后的几年。由景德镇陶瓷史拓展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尤其是中国陶瓷美术史的研究,期间对中国陶瓷的装饰艺术有了重要的探究与突破。

景德镇古窑址

古瓷鉴定阶段:1993年~200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同时社会上收藏之风兴起,很多人盲目随流,重心移到对古陶瓷的鉴定研究,并出版了重要图录和大典。

融汇贯通阶段:2000年至今,试图将陶瓷科技,陶瓷文献,陶瓷艺术融会贯通,以期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深入到陶瓷学领域。在这十数年来,主编了《中国美术大辞典·陶瓷卷》(修订版)和中国科学院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的撰写等。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古瓷片

  学术著作                 

1,《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是目前收集文献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同时又附注释的大型陶瓷古籍集成。熊寥先生用数十年积累而成此书。书中有上下数千年陶瓷文献,并且分门别类编排,做了详细的注释,以省研究学人书海觅食之力。

2,《中国历代青花瓷器图典》,《中国历代瓷器款识图典》,《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中国美术大辞典.陶瓷卷》(修订版),《官窑名瓷》这几部书是工具性质的,更多的是从图录,装饰,款识,解释等几方面入手,来梳理陶瓷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了这些著作的准确精细,熊寥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几乎跑遍了国内重要的古陶遗址,收集实物资料,以期著述不误后人。

3,《中国陶瓷美术史》,《欧洲瓷器史》(译著)《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几部著作代表了熊寥先生系统梳理中西陶瓷史后,试图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切入来深入研究陶瓷,充分认识陶瓷这种“器”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道”。

4,《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几个历史悬案的论证》这部书虽然是论文集,但是里面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陶瓷理论与历史研究中的悬案问题。该书中讨论了陶瓷艺术起源的问题,《陶记》的断代问题,“东瓯缥瓷”的问题,讨论问题的对象有学术界的名流,有陶瓷界的前辈和同行,以史为证,以文献说话,论证详密,语气平和,其论点既有理论价值,也符合近年的一些考古佐证。

5,《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该书已于2014年7月出版),熊寥先生自由出入于陶瓷的科技、考古、文献及陶瓷艺术的众多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信手拈来,娓娓论证。这是一部国家重大国家攻关研究的专著,也是目前我国反映古代制瓷技术及其内在发展历史动因较为完善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景德镇是个日日出瓷,窑火映天的世界瓷都,治学占尽地利之便,多数的陶瓷工艺和实物标本都有遗留,这是熊寥先生全方位进入陶瓷学的先天之本。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是他成功的后天基础。北师大时期,先生受到良好的经史国学教育,又受到现代学科方法论的训练,得以开阔眼界,所以才敢于敏锐的选择了这一个极具前途,但当时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

青丝变白发,书成人已老。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与执着,熊寥先生取得了今天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

( 责编:李振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