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书——2017年12月课堂片羽(2)
他经历,他思考,他行动,他爱着他的人生。
尽管没有第一年的课堂记录那么详细,但我谨记“坚持”二字,一件正确的事,坚持之后我踏实。
最后感恩在繁忙学校学习任务之余,认真完成阅读预习、大小练笔的小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坚持,等待一个光明。
热爱我们的人生吧
一次课堂上要他们提前阅读《从文自传》,有孩子早已先行读过《湘行散记》,于是高喊着提醒我:《湘行散记》中有好多脏话,好多那个……
我知道他们所指,当时不便强行纠正,也不便深入探讨,仅以景恒同学对王熙凤“放你娘的屁”之印象为例,略略说明文学表现真实人性的真谛所在。
听说有孩子不太读得下去,本次课堂伊始,问他们读过《从文自传》之后有何感想,有说太好看的,有说没想到名人的传记是这样子,他原以为名人的童年当是何等正儿八经。
呵呵!
接着我说,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颠覆满清,轰轰烈烈,光鲜靓丽,而沈从文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个清末民初的社会缩影,包括抽大烟的,卖身的,随意抓人随意杀人的,落草为寇的,骂人的……为我们现代伦理所唾弃的几乎应有尽有。
而这些却又是真实的社会存在。
沈从文仅仅用他自己的文字记录了这段纵切面。
他在自传中说: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我不太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未经所谓的文明打磨,多多少少原始而粗狂。但这些人,“从不觉得有何委屈,也仍然在日光下笑骂吃喝,仍然是有热有光地打发每一个日子。他们生活十分拮据,吃粗粝的饭,过简陋的日子,然而极有朝气。”
即使那个被丈夫送去吊脚楼卖身养家的妻子,也从未表露自己的悲苦。
他们只知道要活着,至于活着的意义,被“家”需要这一点足矣!
所以,沈从文说“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他如上帝般的慈爱,悲悯地看待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包容宇宙万汇,至于何去何从,虽然未有鲁迅先生犀利冷硬直白的言辞,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沉思。
或许,社会究竟该如何,也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浪潮中,个人顺着自己内心的那一点微光,“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理得更合理一点儿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儿?”
沈从文知道自己不能随波逐流抽大烟,隐隐感觉到自己的孤独,那就跟着感觉走吧!
既然明白自己知道的实在太少,而应该知道的又实在太多,那就好好活着,走下去,走下去!
但人生也是讲究运气的,要不是那个姓文的秘书,让他知道真有老子这个人,与他出口“老子不管,这是老子的自由”完全不是一码事,或许他便没有探索未知的欲望;要不是上司的支持与鼓励,或许沈从文这个名字,从不会存在。
因此,个人以为,决定性转折之类的云云,实在有失严谨的。身边的一个小人物,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带给我们的说不定是深思,是深思之后的决定,这个决定尽管于当初不起眼,但却是一股潜流,默然在前面画出了一个夹角,人生便因此有了不同的方向。如果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因之这些小事小人物,人生去之千里已矣!
讲到这里,又与孩子们分享了小王子的几次重大决定,说明人生之路上的选择,实在没有可比性,因为与此同时的另一条路,没有相同的生命去经历。
所以,人生的选择,无所谓对与错。
但选择的前提有一:选择的价值主体必须有健全的意识,确知选择是存在风险的。
讲完这些后,再跟孩子们读其中的片段,除了沈从文逃学的有趣场景,对于其它,似乎也能兴致勃勃,善思其中之哲理了。
希望未来,孩子们时常想起这位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与鲁迅、徐志摩等同时代的作家,他经历,他思考,他行动的丰富人生。
如果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便是读万卷书的一点益处了。
说到沈从文的经历,我还跟孩子们分享了哈佛大学的宿舍分配:充分考虑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背景等等,以达到产出的最大化。这里的产出,指个人或集体在校期间的所获。
记得这学期伊始,跟景恒同学聊天也谈到了与此相关的主题,包容地接纳周围,于己有益。
比照沈从文的经历,我分享了自己对旅行的观点。
最近两次课针对“金钱与友谊”、社会事件中叶某究竟有没有权利使用账户里莫名其妙增加的款项等进行了辩论。
孩子们虽然没有时间共同讨论如何辩论,但大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工作。
尽管不正式,但他们经过思考,思维过程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固然是大有裨益的。
值得一提的是,低年级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积极性颇高。
时间不够,其它年级的课堂就不一一在此记录了。
最后感恩在繁忙学校学习任务之余,认真完成阅读预习、大小练笔的小朋友们。
我们一起坚持,等待一个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