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的时局观感:面对纷乱的北洋格局,首都老百姓怎么办?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对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兴趣,使我们往往忽略了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心态历程。北伐战争前后是中国经历的一段混乱时期,政权更迭,军阀混战,民心不稳,普通人对战争的认知与时代的抉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不妨透过当时居住在北京的湖南人黄尊三的日记,去了解一下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

一、留守在北京的黄尊三

1880年,黄尊三出生于湖南省,此时的中国教育已然不全是传统面貌。考中过秀才的黄尊三并没有走向传统的科考之路,而是先后于湖南高等学堂、日本早稻田大学预科、明治大学法学专业学习,可谓融贯中西。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回国并于北京政府当中任职。若放在今天,黄尊三的经历其实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留学归来于中央政府任职的青年才俊,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乱局中,北洋内部、南北两方战争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是留学归来的精英人士,黄尊三在政府中也只是万千公务员中的一员,对时局没有任何影响,只能是承受时代变化带来的一切后果。

民国北京老照片(正阳门1915)

如果说1910年代的北洋格局,还是北洋内部的争斗,至1920年代,伴随着南方革命军的兴起,北京的北洋政府面临的军事压力也愈发增多。在大量税款无法收入,但却有大量军费开支的情况之下,北京政府的财政是愈发困难,在财政收缩影响下,公务员的薪酬就很难保证。因拖欠薪酬不发,黄尊三的生活也愈发困难。

与薪酬难以发放相比,战争给北京带来的威胁更严重。当时的北京时常会面临敌军飞机投炸弹威胁,且时常被敌方军队围堵,城内不但要受炸弹的威胁,而且失业人员增多,导致社会秩序十分混乱。1926年张作霖入主北京,大量民主人士与知识分子被枪杀,整个北京城对知识分子来说可谓是“地狱”一般。而北京的“孤立”局面与财政困难又带来了更为致命的威胁即缺乏粮食。种种情况加起来,加剧了黄尊三对北京政府的不满。

影视剧中的张作霖

二、南北双方皆不满意

中央政府接连更换,作为政府中的一员,黄尊三自然有着不同的观感。由于张作霖的粗莽不堪与抓捕民主人士的种种暴政,黄尊三对其十分不满,此时的他对北洋势力中唯一还存有好感的,即是吴佩孚,认为他对时局的主张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还算是北洋武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吴佩孚

但随着北伐军的兴起,身处南方的吴佩孚很快就被北伐军击溃。与此同时,张作霖入主京城,但此时的北京在他的掌管之下已然不复之前的平静生活,黄尊三上街游玩后只能在日记中发出“残破景象,不堪入目”的感叹。作为多年在北京政府工作的他,对一直以“革命”为旗帜的南方革命党人和南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好感,尤其是广州方面在1926年之前其实已经多次发动过对北战争,但均以失败结束,这也给黄尊三在内的北方民众留下了他们难以成事的固有印象。

广州军政府旧址

黄尊三长期居住在北京,对南方时局缺少关注,这导致在北伐战争开启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依旧对南方政府有着错误的估计。他认为南方军队的北上与之前的军队一样,不过是为争权而已,很快就会被打败。但现实却与他所预估的截然相反,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不过一年的光景即攻克南京、上海,并随即继续北上,目标直指北京,其速度是令国内外各方势力都十分震惊。即使是得知此事,黄尊三依旧没有改变固有印象,依旧认为北伐军乃是军阀当中的一支。

北伐军

三、是留还是走?

早在北伐军北上之前,考虑到北京城的生活环境愈发糟糕,黄尊三就想过离开北京南下,或返回湖南老家,亦或另寻他路。但此时的湖南也早已在连年战乱中破败不堪,黄尊三的故里早已被战火波及,一片狼藉。家乡是回不去了,但北京城内高昂的物价与人心惶惶的日子也令黄尊三缺少安全感。1927年8月,黄尊三在日记中写下:“归则无家,留则无食。”显然面临这一困境的,不只是黄尊三一家。

当时的北京已是破败不堪

此时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黄尊三的好友也多次劝其南下赴京,在新政府另谋生路。但黄尊三虽然对北京政府失望透顶,但对南京政府也没有任何好感,他多次拒绝好友的建议,依旧选择留在北京。可在北京被攻下之前,他还是选择前往南京一探究竟。此时的北京城被北方军队包围得水泄不通,要想出城十分困难,更何况是赶赴“敌方”首都了,因此黄尊三仅有的一次南下试探之路也由此终结。1928年6月,北伐军攻下北京并改名北平,此时的黄尊三依旧在北京留守生活。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日军的威胁下,他才离开北平南下南京,开启了新的生活。

文史君说

黄尊三是当时既不认同北京政府,又对南方政府充满怀疑的万千普通人的一个。在当时纷乱无常的格局下,作为普通人,黄尊三肯定无法预料到后来中国的走向。但抛开我们习惯的宏大叙事,可能这种茫然惶恐又无措的心情,才是当时多数普通人的正常反应吧。时逢乱世,总是可怜的。

参考文献

李在全:《北伐前后的微观体验——以居京湘人黄尊三为例》,《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

罗志田: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台北《新史学》第 5 卷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