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学习的研究生们如何写出好论文
文/祝芷卉
研究生写论文为何如此千回百转还彷徨不已?写论文似无头苍蝇般,往往是不得其法。不少研究生临近毕业,其论文写作还是十分生疏的,选题时似大海捞针,虽“博览群书”却仍迷惘不知所措;开题时导师浑身解数终无可奈何,尽管反复点拨,提纲仍然形神皆散;评审时专家们责问炮轰、活力十足,学生却唯唯诺诺、无力反驳。如此这般,在每年的毕业年级都频频上演。
奉行过得去主义,知识增量全靠老师喂养,不思考消化,对学术研究浅尝辄止,略微窥探一眼知识殿堂便自我满足。浅薄如斯,何以产出好论文?少了厚积薄发的过程,多了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只能与好论文、真学问越行越远。
坦率来说,日常被动学习、对外来知识全盘接受,是当下不少研究生真实的写照。一者,在学习过程上做减法,只做被动学习,知识的获取仅仅通过课堂和作业,“考试周”还被不少学生戏谑地称为“知识巅峰期”。然而,研究生课程的安排决定了这种知识获取的做法只能是空耗时间。研究生课程不同于本科,其主要是专题研讨,老师授课只能起到提点的作用,而非体系性、系统性的知识获取。疏于课后的研习,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足以支撑掌握改门学科应有的知识体量和学科逻辑。
二者,被动学习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度,还体现在对知识掌握的质量上。都说“真知灼见来自多思善疑”,而习惯了老师喂饭式的学习模式,也必然导致学而不思和偏听偏信。有的学生摘取了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就敢动手下笔,要么人云亦云混个“大差不差”,或是唱唱反调自引深刻不俗。如此放任,甘于平庸,失去了研究生的锐意与思辨,其文又怎能体现应有的思想和创新?
三者,把学术训练当作负担,敷衍了事的心态大行其道。研究生的圈子里不乏一些论调,“截止日期是最佳生产力”,“痛苦地学术创新不如快乐地'旁征博引’”,甚至还推崇论文速成教程等等。把学术训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不是内心的追求,反将之视作教育制度对自身最大的敌意,报以如此心态,这又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呢?不经思索就选择千篇一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体例,这背后大概既缺乏深刻的思考,也缺少对学问的真切追求,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则是态度问题。
一篇好的论文、一门真的学问,必定要经过论者的主动学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地是通过论者体系化的知识梳理、周密的逻辑乃至详实的实践观察,产生了知识的增量。这与主动学习密不可分,唯有心中愿意,才有量变向质变发展的可能。新时代的青年,想要作好论文、做好学问,就必须端正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读书之法,步步缓而踏实地。对知识抱有敬畏心、进取心、思辨心,熟读而精思;对论文抱有谨慎心、荣辱心、责任心,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