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四十六篇:读《铁凝短篇小说》札记(二)

  
郑熙亭文存之四十六篇:

就事论事,以文论文

——读《铁凝短篇小说》札记(二)

郑熙亭

时代造就文学,文学反映时代

收入文集的最早作品,是1979年10月写成的《灶火的故事》,寓意是很明确的。在文集第3卷的前言里,铁凝特别强调《灶火》这个短篇对她写作生涯的意义,她郑重写道:

我对于《灶火的故事》的感情,也许应该追溯到那个写作它的 年代——1979年。我以为《哦,香雪》固然清纯、秀丽,《六月的话题》固然机智、俏皮,但《灶火的故事》的写作才是我对人性和人的生存价值初次所作的坦白而又真挚的探究;才是我对以主人公灶火为代表的一大批处在时代边远地带的活生生的人群,初次的满怀爱意的打量,尽管它明显的带着那时我经营短篇小说的不甚地道的章法,但它对于我80年代之后的写作具有我在同时期的其他小说都无法替代的意义。在这个短篇小说里,我初次有了犯规的意向, 向主人公那一辈子生活在“原则”里的生活提出质疑,这意向在当时处于自发的朦胧阶段,但这次的实践毕竟使我开始思考,在你的写作中懂得并且有力量犯规和懂得并且善于遵守规矩同样重要。

那么,她在这个“故事”里,写了些什么?又怎么就算犯规呢?作家是平平地叙述了山村农民灶火,20多岁时在分区独立团打日本,胜利后复员回村,土改后翻了身,大跃进那年40多岁,现在是个60多的孤老头。

小说一笔带过了灶火的穷困景象,而去描写穷困中的灶火。姑且说灶火的“人性”吧,原来已经僵化、麻木了。虽然穷到这样但他并不觉得穷。并不觉得穷有什么不好,“在他看来黑屋子、黑炕和春风、阳光并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人安安稳稳地坐在锅前趁热吃,挺好的,他并不想要改变”。

这个干了30年社会主义的老党员,多年来,“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党的原则”,那么他所谓的党的原则是什么呢?大概是“穷光荣,富修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吧,大概是赶集卖柿子这种“小自由”, 就是应该大批特批的资本主义,应该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吧?又过了20年后的如今,“不符合党的原则”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大集越赶越热 闹”,人们明出大卖地搞资本主义,连支书家二小子也去赶集卖柿子,没人交供销社了。灶火糊涂起来,这符合党的原则吗?小说写他到县里去找当局长的老战友问个明白,于是作家笔锋一转,好戏开台,三个战友在文化局重 逢,作家以其少女特有的情怀,只用了几个平常而又微妙的细节,把灶火和当年的女战士小蜂的一段感情(也可以说是恋情,但没有捅破,只是有那么点意思),极其别致地描绘出来,从而使灶火鲜活的“人性”与僵化的“原则性”相映衬,小说的艺术效果强烈起来。

也许今天读者要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呀,这样写又犯了哪家的规矩呢?”这规矩嘛,可以向前追溯。那时,文苑是一片肃杀之气却喧嚷为“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到了1978年,“四人帮”虽然倒了,但“两个凡是” 的禁锢还存在着,就连胡耀邦组织“真理标准”的文章,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实践检验真理”,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这不是普通常识吗, 就像太阳给地球以光明一样有什么可讨论的?居然要引起一场全党的大讨 论,从而促成了扭转乾坤的“三中全会”,揭开了一个历史的新时期。一年 之隔两个时代。新的作家、新的文学应运而生。如同铁凝说的:“有人说, 实际上我们这批青年作者是三中全会的宠儿。我承认。我在黄金般的年龄迎来了黄金般的时代,不能不感到幸福。”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开化解冻也不是一日之事。此时此刻, 灶火肩负二百斤重的担子向读者走来,随后是《那不是眉豆花》、《闰七月》、《两个秋天》、《村路带我回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 香雪》等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系列中短篇,带着沁人的芳鲜脱颖出世。“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也最见作家和作品的品格。1985年初我读完这些作品,曾为作家的胆识和气魄所激动,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以书信的形式,发表在1985年4月12日《布谷》上,题目叫作《豪华落尽见真淳》。当 时我正热衷于改革,更注重了小说的社会效应。文章有一段写道:“读完这本书,感到很自然,没有那些生编硬造的东西,也不那么玄,字面上看不见作家的意图。也意识不到自己在受教育,书里边大都是老熟人,既没有大英雄,也没有大坏蛋,普普通通,都是些真实的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这样一来就使我看到生活的真实了,经过情感观照,在得到一番美的享受之后,紧 接着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中国还有多少台儿沟这样边远贫穷的山村和街巷?社会主义建设已经30多年了,这些地方确实还很穷,不仅没见过火车, 也没看过电影,贫穷落后到这地步。从台儿沟这个一分钟车站经过的火车,‘不停不停,不停不停’地吼叫,是在呼唤着现代化,呼唤着两个文明的早 日到来。”这水平实在是太粗浅了,在“纯文学”看来更是有损于小说的 “文学性”而太“政治”了。

粗浅是真的,至于“政治”另当别论。

这政治要看怎么讲,三中全会还不是政治?没有三中全会的政治哪有今天的创作自由和文艺的繁荣!时代是个过程,生活也是个过程。谁能离开生活,谁能离开时代,灶火在漆黑的屋子里趴着锅台喝粥,“泉水叮咚”当然听着不入耳,他还在向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是,如果灶火也像《他嫂》那样成了农民企业家,与日商谈判,他绝不会唱起“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了。我赞成鲁迅的话:“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时代成就文学,文学反映时代。铁凝是时代的宠儿,她以青春的激情 拥抱时代,“素手把芙蓉,天然去雕饰”,捧着她的香雪呈献给新的时代, 几乎是与“新时期”同步登上了文坛。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