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稿溪文学社社长苏平先生访谈录 //船长(四川叙永)//画稿溪文学社推荐

画稿溪文学社社长苏平先生访谈录

文/船长(四川叙永)

据悉画稿溪文学社的社长苏平先生(又名:木斧)发布了《《文学中国》杂志转型公益诚寻合作伙伴》一文,文中提到《文学中国》杂志要转型为公益刊,如果没有找到愿意共担经济的合作者,木斧先生就自己独立出资,每年办一期公益刊(即年刊),直到他不愿做了或资金无法支撑了为止。作为画稿溪文学社的铁杆粉丝、《文学中国》杂志的坚定支持者,我怀着忐忑不安而好奇的心理,来到美丽的水尾河畔,在木斧先生家客厅访问了木斧先生。以下是我们访谈的内容。

问:木斧先生,个人办公益的不少,但作为普通平凡人,自己单独出资从事文学公益事业的不多。您为什么想到个人办文学公益呢?

答:目前文学圈,纸刊生存艰难。在微刊、网刊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少纸刊纷纷停刊。作为资金匮乏的民刊,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无工资以外的“外水”,要完成刊物转型为公益的理想,的确难度很大,所以我要寻找合作伙伴,以使得公益刊的资金有保障。

其次,作者耗费心血创作诗文,如果编辑部财力窘困,不能支付稿酬,尚可理解。但如若作者还需支付发表所需的众筹工本费,的确如一位纸刊总编朋友说的“有一种变了味道的感觉”。而这种变味的感觉,与我们办刊的初衷相违背。(递茶给来访者船长)

那么我们办刊的初衷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民刊纸刊总编,办刊的初衷都是怀着一个伟大的文学梦想,希望搭建一个强大的文学平台,吸引更多的诗人作家在这个平台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诗文转化为铅字,墨香传世。但是当我们真正的成为一名刊物的总编,接触到组稿、审稿、排版、和印刷方交流、快递等一系列具体环节后,我们才发现,伟大的梦想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纸刊就只能采用作者众筹发表、大家自娱自乐的方式进行。而这种众筹发表,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花钱上刊”,就等同于“作品质量低下,只有出钱来发表”。为了打破这种情况,体验公益办刊,我们的《文学中国》杂志的第4期(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刊)和第5期,我们均采用公益刊的模式。这两期不仅作品质量很高,而且排版、纸张、装帧等兼属上乘,在文学圈反响很大。事实上,我们在以前的众筹方式办刊期间,就已经用约稿的方式小规模的体验了这种公益刊发的乐趣。

那么公益刊发的乐趣是什么呢?(为来访者船长的茶杯添加开水)

作者无需出版面费、发表费、评审费、编辑修改费。作者的作品能否上刊,取决于作品的质量,也就是以质取稿,而不受经济的约束。不因为作者贫困,优质作品就石沉大海。也不因为作者富有,不合格作品就赫然在刊甚至出现在纸刊的关键区域。和作者的交流少了经济的隔阂,更多的是文本本身的探讨,更多的是对作品质量的拷问,这才是我们办刊人希望的理想境界。

问:我基本明白你对刊物做出转型为公益刊的重大决定的原因了,木斧先生能否谈谈万一在一个月内没有找到合作者和投资者您怎么办的问题。(船长递烟给木斧)

答:世事难料,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者为这即将启航公益文学的小船注入燃料,难道我们就止步于岸边码头,永久地等待吗?

不会的!我将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减少自己不必要的开销,力争做到全公益年刊或半公益半年刊!换言之,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手打造起来的正在红火的画稿溪文学社品牌、《文学中国》杂志品牌、《画稿溪文学》杂志品牌就此消失于历史的风云中!

问:我注意到,木斧先生转型做公益文学事业的态度非常坚决。也注意到,木斧先生使用了全公益年刊和半公益半年刊这两个词语,您能说下这两个词语的概念吗?

答:我心目中的全公益年刊,就是三审通过的作者不花费任何费用,编辑部心甘情愿地给他刊发作品并快递到家,包括快递费也不收取。由于我财力有限,这种模式,我们就只能做年刊,一年出一期公益刊。还有一种模式是半公益半年刊,也就是编辑部只收取很少的费用,亏本出刊,这种模式我的经济可支撑一年两期,即半年一刊。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这里不展开叙述,因为,更多的作者、读者、编委是希望办为季刊公益刊或双月刊公益刊。

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合适的合作者联系您,木斧先生您更倾向于把《文学中国》杂志办为全公益年刊还是半公益半年刊呢?

答:我更倾向于半公益的半年刊。虽然作者还需出一点费用,但我自己出资补贴亏本部分后,可以做到出刊周期相对短一些,不至于因为出刊周期太长而导致粉丝逐渐失去投稿我们刊物的兴趣、总编自己也慢慢失去办刊和服务大家的兴趣。

问:我可以问一个有点私密的问题吗?您作为一介平民,又无额外收入,那您办公益刊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呢?这也是很多粉丝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木斧先生自己点燃船长递给他的烟,然后回答:按理说,这个问题我不必回答。但这个问题牵涉到大家对公益刊未来的关注,也直接关系到大家对公益刊能否长久的信任度,所以我简单说下。在做职业组稿人前,我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的网络营销,积累了一定的营销经验和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没有乱花,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服务于大众。就如我在一段文字中叙述的,取之于网,用之于民。其实这个表达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我本身自己也是一介平民。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取之于网,用之于公益(文学)。

我虽然积累的资金不算多,非富贵之人,但我小苏愿竭尽所能,开泸州地区个人办公益刊之先河,为泸州地区、叙永贫困县的文艺繁荣,为画稿溪文学社的将来、为广大社员会员的期待,为文学圈风气的清新,做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今天和另一位纸刊总编朋友交流时,得知赞助他们刊物的赞助商停止赞助了,出路在哪里?他也很惶惑。

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访谈结束,我特地在《文学中国》杂志的编辑部(实际也是木斧先生的书房)为木斧先生拍了一张照片如下:

作者简介船长,中文系待业大学生,《文学中国》杂志特约记者、评论天地栏目责任编辑,洗经堂主人关门弟子。

【社长简介】苏平,叙永人,西师中文本科优秀毕业生,画稿溪现代诗歌传承人,笔名木子,又名木斧,洗经堂入室二师兄,一得居主人。画稿溪文学社、《画稿溪文学》杂志和《文学中国》杂志的创始人、社长、总编。有诗文集《第一缕阳光》出版。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