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十大名将9——出生草根的他为何会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

9、徐达

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刘邦打天下有汉初三杰,朱元璋的手下也有这么三个人,李善长被朱元璋比作萧何,李善长的职能也确实如萧何一样为朱元璋管理后勤,被朱元璋授予首功。

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其职能也如张良辅助刘邦一样,总是能帮忙拨开迷雾,为朱元璋指明正确方向,作出正确的选择。

徐达其实职能和韩信差不多,为朱元璋开国第一功臣,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只不过明初这三个人的结局和汉初三杰的结局却不同,萧何虽然坐了几天牢,但是却依然坐在高位上善终,张良最为潇洒,很早就急流勇退,退出高堂修仙去了,而韩信最惨,被吕后命人戳成了筛子。

明初这三个人,李善长在古稀之年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中,连同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起处死,刘伯温本来只是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病,却越看越严重,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肚子里就象好几块石头挤压着,十分痛苦,找朱元璋说了这种情形,朱元璋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没两个月刘伯温就死了。

徐达之死广为流传的就是他的背上长了个毒疮,这个时候朱元璋却赏赐了一只烧鹅给他,知道朱元璋意思的徐达,含着泪把烧鹅吃掉,没多久就疮发而死。

朱元璋有没有想杀徐达?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朱元璋参加义军后回乡募兵,徐达应召跟随,自此开始了他戎马生涯,才能出众的徐达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代替朱元璋征战四方。

在四处征战中,徐达和常遇春配合,屡立战功,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在朱元璋占据应天(今南京)后,处在各路义军的包围中,这时候徐达更是显露了他的才华,在与陈友谅作战中,所乘战船着火,徐达临危不乱,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很好的表现了他卓越的将帅之才。

1367年到1369年,两大军队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展开了一次大战,也就是徐达北伐,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徐达在军事上的能力,取得了巨大胜利,那么徐达北伐背景是什么呢? 

朱元璋是在他24岁时起兵的,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356年拿下了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后,自立为王。修建了自己的宫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的势力,从他们的手中获得了兵力,为以后北上灭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要北上,朱元璋可是很谨慎的,无论是作战的战略部署还是进军路线,都做了完全的筹划。为了提高成功率,他首先征求了将士们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直捣元朝、一劳永逸的主张。朱元璋觉得太过冒失,没有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朱元璋根据当时元朝的兵力部署和各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进行分析,觉得元建都百年,防守势必固若金汤,如果大军打去不能深入内部攻破都城,那么到时就只能被困在城墙外,势必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万一再粮草供应不足,北上就会以失败告终。

如果我们回顾下历史上的北伐,惊人地发现,此前所有的北伐,竟然都失败了。

孙权北伐(226年),失败

祖逖北伐(320年),失败

褚裒北伐(349年),失败

殷浩北伐(353年),失败

桓温北伐(354年、356年、369年) ,失败

谢万北伐(359年),失败

谢玄北伐(384年),失败

宋武帝刘裕北伐(400年、416年),失败

宋文帝北伐(430年、450年、452年),失败

梁武帝萧衍北伐(505年),失败

吴明彻北伐(573年、577年),失败

南宋张浚北伐(1136年),失败

岳飞北伐(1140年),失败

端平北伐(1234年),失败

可以说,如果说南征的成功性远远大于北伐,那么北伐此前根本一个成功的也没有。

是战略不对吗?也不是,刘裕、岳飞都是顶级的军事家。

是北方实力太强大吗?也不是,东晋北伐的时候,北方是混战的十六国时期,连个统一北方的政权也没有。

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么多北伐都失败了,朱元璋还敢北伐?他有信心能成功吗?

朱元璋相比他们来说,有几个优势。

1、朱元璋拥有经济基础

此前的南方人口太少,经济太过于薄弱,而南宋完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帮了朱元璋的忙,此前,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实力都无法和北方相比,但是经过百年元朝,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所以朱元璋北伐的经济基础是具备的。

2、朱元璋统治的南方没有内乱

此前,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占有江西、湖北、湖南地区。消灭了张士诚,占有江苏、浙江等地区。消灭方国珍、陈友定等,占有浙江、福建等地区,可以说,整个南方,除了巴蜀的明玉珍政权和云南的梁王政权外,没有丝毫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

南方的内乱大多发生在荆州和南京之间,南方政权立都多半选择南京,但是长江在接近南京一段的时候,江面豁然开朗,南京无险可守,荆州之兵可顺流而下,随时兵临城下。所以历代荆州和南京的矛盾,就是南方政权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刘裕还是岳飞,长江段上都有各自的敌人,刘裕占据长江下游的建康,长江中游的桓玄是他的敌人。岳飞占据长江中游的鄂州,长江下游的张俊等人跟他也不是一条心。

至少朱元璋时代,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处在他的控制下,没有相互掣肘的情况,所以朱元璋统治的南方比较团结。

3、朱元璋时代刚刚建国,还没有安逸享乐的气息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在北伐的时候都已经建国数十年了,经济发达的这些国家,即便偏安一隅,也享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舒适感,打仗要死人的,他们宁可守着半壁江山,也不愿意去打仗,所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甚至刘裕北伐,也是因为寒门的他,需要军功,等到建康一乱,他还是回国争夺王位了,并没有多大的决心。

也就是说,之前的北伐之所以都失败,因为这些北伐,大都不是北伐,而是打着北伐的幌子,进行的政治活动,用以巩固政权和各集团的利益。

可是朱元璋的时候,军队还都处在善战状态,且还没有安逸享乐起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朱元璋时代,既有着经济基础,兵精粮足。又有着稳定的政治基础,以他为主要核心。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安逸享乐的气息,铆着一股劲要北伐,在气势上显然已经赢了。

但是,有了好的士气,还需要好的作战谋略和规划。朱元璋亲自制定了北伐的计划,和李善长、刘基等谋士反复商议,最终制订了作战计划。

在讨论的时候,很多将领,尤其是猛将常遇春,主张长驱直入,攻打大都(北京),这个计策之后也有人用过,就是太平天国的北伐,说出这支奇兵,就算不能攻克大都,也能狠狠地震慑元军。

朱元璋否决了这个提议,他想的不是震慑元军,而是灭亡元朝。

朱元璋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

这个计策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北伐从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可能要持久到半年或者一年,由许多战役组成。

那么,具体的北伐策略是什么呢?

朱元璋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具体来说,就是战争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攻克潼关,取得天下的中枢。这个第一步还需要分成三步骤,就是先攻取山东,再攻取河南,最后攻克潼关,有了潼关,就能遏制住关陇的敌人。因为当时元朝虽然在中原混战已久,统治十分混乱,但是广大的西北都坚若磐石,西北的察合台汗国实力强大,西夏王国演变来的甘肃行省也是元朝重兵把守,还有陕西行省,更是兵多将广。所以朱元璋第一步只是守住潼关,但不招惹潼关以西,大西北的敌人。

也就说,此时不要去招惹山西和陕西的敌人,尤其是山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容易陷进去,北宋之所以攻打幽云十六州失败,就是因为先去灭亡北汉,虽然攻克了太原,却已经人困马乏,没有战斗力了。

第二步,直取大都。在攻克潼关后,第二步就是出其不意,攻克大都,大都是元朝统治中心所在,攻克大都,就能宣告元朝的灭亡。

第三步,攻克云中九原。在攻克大都之后,挥师北上,攻克云中、九原,取得大同等军事重镇,和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然后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

这一点也很重要,李宗仁在评价日本人的时候就说,日本人没有好的战略家,如果他们攻克内蒙古后,居高临下,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从西往东打,而不是反过来,从东往西打,陷在华东出不来,很可能日本人就成功了。(见《李宗仁回忆录》)

也就是说,大同等地区至关重要,从古自今统一天下的,不管是北魏灭掉胡夏,还是多铎灭亡李自成,都是居高临下,从北往南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的。

制定了这样的北伐策略,派多少人北伐,引发了争议。

朱元璋的军队至今已经有了50多万人,其实在鄱阳湖之战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有20万军队,当时的陈友谅有60万军队之多,后来不断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收发了降军,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很多人觉得军队越多越好,不如派50万人,从西面八方北伐,最好把俘虏的人派上,让他们做炮灰。

朱元璋否则了这个提议,他觉得,兵在精不在多。最终他决定只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的嫡系部队,也就是25万人北伐,其余的部队,尤其是招降而来的,大多留在南方驻守。

有人有疑问了,有兵不用是为何呢?一来,徐达和常遇春的部队一直跟着朱元璋,忠诚度可以,战斗力更是强。二来,让招降的士兵前去,就会像前秦苻坚一样,出现叛变军队,大败而

北伐的主要执行者——徐达

就这样,25万精兵出发,前去北伐。

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有吴国的半壁江山

1367年农历十月,虽然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但还是开始了北伐。

幸运的是,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占有了张士诚的江苏地区,尤其是徐州,这座军事重镇在朱元璋手中,这就有了很大的北伐基础,以徐州作为基础,北伐大军出发山东,徐达在徐州作出了兵分两路的部署,攻克了元朝在山东的重镇益都。随后攻克了济宁和济南,山东被攻克,俘虏了士兵3.2万多人。

攻克山东之后,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不是长驱直入大都,而是绕一个大圈子,去打河南。朱元璋的部署是,河南是大都所在的河北的腹部,如果河南没有平定,贸然去打河北,会腹背受敌,所以一定要先攻克河南。

徐达率领大军立刻进攻河南,同时,南路大军也由邓愈出马,攻克了南阳。北部继续是徐达率领,主要进攻的是宋朝古都开封。开封被攻克后,没有什么难度,主要的决战爆发于进攻洛阳时。

听说山东丢失,元朝也很慌乱,元顺帝觉得元朝还有实力,所以命令脱目帖木儿带领五万蒙古骑兵,在洛水北岸塔尔湾设置防线。阻击的军队也是从蒙古草原征调而来的土生土长的蒙古铁骑。要知道当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也只有12万人,这里就有五万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北伐的便是明朝了

但是此时的蒙古铁骑也退化了,而且因为元朝在淮西养马的策略,让此时的明朝也有了骑兵,由常遇春率领,虽然人数不多,战斗力也强悍。

不过这一场战役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徐达率领的五万步兵到达了洛水北岸,明军开始渡河。在渡船上架上床弩大炮,百舟齐发直冲对岸,蒙古骑兵当然得让出安全距离。于是明军步骑在战船掩护下登陆占领了滩头阵地,这一步初步成功。

明军开始陆续登陆,元朝准备趁着明军登陆的时候半渡而击,如果成功,就相当于一场淝水之战了。

关键时刻,要有猛将,常遇春率领敢死队冲出来,左冲右突,给明军争取了渡河时间,后来明军全部渡河,徐达不愧是名将,知道阵型是军队的灵魂,立刻规整了阵型,明军规整好,向元军发动进攻,最终战胜了元军。

至此,河南陆续被平定,而宋都开封的平定,也暗示着正统的回归。

而潼关也已经按照既定目标也占领,此时,北伐的第一步骤已经完成。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大都的屏风山东被撤掉了、羽翼河南被剪掉了,门户潼关也被占领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攻克大都了。

既然占领了潼关,为何不一鼓作气攻克长安呢?因为潼关以西仍然有大量元军,并且在名将王保保统帅之下。又有李思齐、张良弼等也都是百战之将,所以扼守潼关,先不正面对决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骤是攻克大都,明军在扼守潼关的时候,开始长驱直入,北伐大都。

朱元璋对北伐大都也是很重视的,亲自来到了开封,坐镇指挥大军。顺便考察下开封这座都城怎么样,准备迁都开封,后来发现开封在宋金战乱中受到黄河摧残已经破烂不堪,就放弃了此想法。

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正月,攻克山东用了三个月。

从1368年正月到1368年六月,攻克河南用了五个月。

也就是说,北伐到目前为止,还是稳扎稳打的,没有冒进。

因此,1368年七月,徐达在山东临清,正式誓师,北伐大都,接连攻下沧州和直沽(今天津),七月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七月二十八日攻克北京通州,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大都的东方和南方都已经被攻克,元顺帝没办法,只好逃到北方的大草原去了,八月初二就攻克了大都,用了一个月。

也就是说,第一步用了八个月,但是第二步仅仅只用了一个月,进展之快,别说徐达没想到,恐怕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

但是第三步骤也是很困难的。攻克大都之后,徐达挥师向西,攻打山西,此时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成为元朝实际掌兵者。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守辽东。而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而且元朝退出中原,来到塞北之后,丢失了桎梏,战斗力反而又提升了

只用了一年时间,明朝就扩大了一倍

徐达兵分两路,出奇兵,他率兵夜袭,大败元军,王保保西逃,徐达攻克太原,和攻取大同的常遇春会师,最终平定山西。

攻克山西用了五个月,到了第二年三月,明军经过休整,才进入陕西,最终攻克陕西和甘肃

这就是明朝北伐灭元的统一之战。此后朱元璋居然还进行了十三次北伐,虽然没有灭亡北元,但是重创了北元的元气,成果最大的就是蓝玉捕鱼儿海之战。

总结北伐,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能完成成功的北伐,关键在于一点:

攻克潼关之后,没有立即攻打陕西关中,如果陷在大西北之内,兵力损耗,就难以北伐成功了。

徐达北伐,一举推翻了元朝,结束了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可以说,徐达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达这位军事才能卓越的人才,大明开国的军事统帅,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朱元璋还和徐达成了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不过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当皇帝的总归是不放心,特别是朱元璋这个从苦哈哈出身的,对于功臣们更是不放心,也因此就有了明初几大案,试想真有那么多功臣要造反的话,难道不是当皇帝的有问题?还牵连诛杀了那么多人。

徐达有韩信之能,政治觉悟却比韩信高出太多,一直守着为臣之道,从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一直恭恭敬敬地,从不多讲和乱讲话,私生活也很自律,不贪图女色财宝,朱元璋也多次试探徐达,曾经以自己称王时的府邸送给徐达来试探他有没有私心,徐达是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自然知道自己接受这个王府的结果,坚决不要。

还有就是两人经常下棋对奕,徐达棋力高于朱元璋,害怕有胜君之罪,都是以失子告负,有一次朱元璋和徐达对奕的时候,朱元璋要徐达放开手脚,不准让棋,徐达只好拿出高招,在胜了朱元璋的同时,在棋盘上走出了“万岁”两个字,朱元璋虽然输了,却是大悦,将两人下棋的地方赏赐给徐达。

其实徐达可以说是明朝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人,自古帝王之心大多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特别是对那些在开国中有卓越贡献的功臣,那说明这些人的能力都很强,你说哪个帝王会放心?所以说“狡兔死、走狗烹”是条铁律,只不过徐达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上情商更是高超,使朱元璋不好下手。

徐达因病而死,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至于说朱元璋送烧鹅给徐达吃,因此使得徐达背痈大发,溃烂而死,这个只是野史的说法,不过有这种传闻流传下来,与朱元璋大杀功臣是有一定关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