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著名书法家余春法,行草承袭二王笔法,骨高遒劲深蕴雅美

余春法,1940年出生,福建古田人,号苦竹山人。福建书法家,师从现代著名书法家李若初先生和著名篆刻家周哲文先生,擅长行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画展,先后获第一、二、三届全国土地书画展三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中国首届寿星杯书法大奖赛佳作奖等,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全国书画艺术展优秀作品集》《当代书画艺术家优秀作品集》等专辑,出版有《余春法书法集》。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宁书画协会理事长等。

  余春法自幼好书法篆刻,对书法与篆刻情有独钟,先选学《柳公权玄秘塔》,后学二王行草,遍临钟、颜、褚、米诸家碑帖,数十年笔耕不辍,集诸名家之精华,融会贯通、求形求神、清新尔雅、骨高遒劲、自成一体,方寸之间,灵动奇思,常有撼人之作。余春法的书法作品于清秀之中深蕴雅美,于动静之间深藏古朴高洁,令人耐看、耐思耐读,无论结体还是款式,皆于虚实通变中求整体的协调统一,显出魅力和大气,故其书法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在全国书法界享有崇高声誉。

草书书法介绍: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广义的草书:

  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二王简介: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