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超然
与常人不同,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行为孤僻,生性敏感,这就是哲学家。哲学家们以智慧的方式解脱死亡,具体地说就是以纯粹理性的认识,表现出他们对死亡的超越。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不仅是真的知识,也是做人的学问,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关于理性的知识,即关于理念的知识。
理念知识不仅是“真”的知识,也是“善”的知识。追求理念的知识,就要超脱有生有灭的个体事物,进入到永恒的、无限的理念世界。
因此,所谓哲学家应与普通人不同,他摒弃尘世生活,跳出个体的有限事物,追求超越个人生死的无限境界,形成自觉的死亡意识。
所谓哲学研究就是要研究超然于个体事物之上的理念世界的真理,建立自觉的死亡意识。一句话,哲学就是死亡排演,为死亡做准备的过程,因此,哲学就是“死亡的练习”。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健康和宁静,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也是哲学的根本要义。
而最有损灵魂健康、扰乱灵魂宁静的是无知。因此,消除心灵恐惧的根本就是进行哲学研究,揭示人之生死本性,领悟到“死亡和我们毫不相干”的道理。
原子论者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原子。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的,“原子”的希腊原文的本意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按此观点,人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是,构成人的心灵的原子特别的精致。心灵的原子分布在人的整个身体中。
其中,理性的灵魂分布在胸膛里,而非理性的灵魂分布在躯体上。但不管怎样,人其实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原子偶然聚集而成。原子相聚为人、事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人而言,原子的聚合叫生,原子离散,称为死。
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关,我们会意识到人生的终结并不可怕,更会认识到活着也没有什么可怕。故而,我们会对人固有一死这件事情不仅不会害怕,反而心情会愉快起来。
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必惧怕死亡。活着,就应快乐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如果说常人的从死解脱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死亡忽视的话,那么,哲人的从死解脱则总是表现为有意识的死亡摆脱。
尽管他们都达到了不在乎死亡、淡漠死亡的状态,但一个是自然段,一个是人为的。而哲人超然于死亡时“医治”的结果,其药物就是理智的认识,无论是伊壁鸠鲁式、柏拉图式还是庄子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