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兵:遥远的故乡

遥远的故乡

王铁兵

多年来,在我心底潜藏着一个梦一样的地方,我一直把它当成故乡。但是,故乡没有我的任何亲人,我和我的父母并不是在那出生,我们匆匆离别后,从此,它成了遥不可及的远方。

那时候,太阳落山很晚,日子过的很慢。我目睹了很多故事,绝大部分被时光的滤网过滤掉了,留下的只是模糊、支离的影像。

这些影像在我脑海里无数次重现和放大,我努力去搜寻,希望它呈现出更清晰的画面,发现我忽略掉的细节,可惜最终得到的也只有这些。我把所有零碎的记忆一点点拼接,像用碎布补过的旧衣服,记忆的底色中,尽管只有黑、蓝、灰三种单调的色彩,但在我的眼里,确是一幅斑驳多姿的画面,曾经炫目了我的童年。

黑龙江省西部的平原上,一个叫做讷谟尔的小火车站,距离它十几里外有个部队农场,还有一个村庄。农场是从军多年的父亲转业前的最后一站,我们在那儿生活了三年多。

农场和村子中间隔了一条道,我是部队的孩子,是村学校的学生。1978年,我刚满6周岁就走进了学校,由于是计划外的生员,学校并没有预留我的教材。于是,父亲就按照课本的样式亲自手绘两本教材。不久,学校把新书发到了我的手上,这时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学生。

我每天挎着军用书包和部队的孩子们结伴上学。上学的路有两条,多数时候我们穿过部队大院,走一段平坦的沙石路。有时也会从部队的西边迂回去学校。这条路并不好走,其实根本没有路,是好大一片地,我踩着一行行隆起的田垄,向着快乐的方向出发。

学校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有几间教室,我全然没有记忆,但是,杨校长和教我的两个年轻老师我还有印象。杨校长的头发向后梳着,儒雅和善,身上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女老师姓贾,我一直觉得她是一名好老师,可惜课上的情形一点都没保存下来。只记得有一次在部队院内的路上遇见了她和另外一人,我还很腼腆的和她打招呼。而那位不知道姓名的男老师在课堂上背对着我们,却拿着一个小圆镜子偷偷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他在镜子里搞笑的表情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永远没有课下有趣。学校就在村旁,我和同学有时会走进村子,看从一间间泥草房的屋檐下飞进飞出的燕子。一同学很认真的告诉大家,不要去伤害燕子,否则眼睛会瞎的。其中有个同学不信,偏用弹弓不停地射向燕子,几天后,他的眼睛现出了红血丝。我们都说这是打燕子该有的后果,那个同学从此再没有将弹弓瞄向燕子。

关于学校,只有这些记忆,没有课堂上的学习,没有回家后的写作业。在全家搬到饶河以后,常听母亲在新邻居面前,说我上一年级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再出去玩。尽管都忘了,但我多年坚持的学习习惯,让我相信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相比学校,对部队的记忆要丰富一些。部队是一溜儿平房,前面的院子里有宣传栏,有绿树和鲜花。后面是很大的晾晒粮食的场院,西面两排红砖瓦房供部队家属居住,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十几个家庭生活在一个大院,不同口音的人相处的融融洽洽。

我的家住在前排砖房的最西头,隔壁邻居家有一对朝鲜族姐妹,妹妹李金爱和我同学,个头明显高出我许多,她家的卧室和厨房带有典型的朝鲜族特色。她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同年转业,如果没有记错,一家人应该回到了朝鲜族人口较多的哈尔滨五常市。这排长长的房子中间是一家姓张的四川籍军官,三个孩子长的很壮实,排行第二的张明丽是我的同学,至今我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他们的全家福。我猜想,大概两家关系还不错,也许她的家中会有我家的一张照片吧。

后一排房子住着部队的彭政委、石场长以及其他人家。彭政委的小儿子是孩子王,手里从不离弹弓,大家总围着他转。我们常跟在他屁股后面,看他在粮食丰盈的粮囤那边打鸟。后来,他的父亲转业到江西省乐平县,任县人大主任。八十年代后期,给我父亲寄来一封信,里面还提到我的名字,问起我的学习。这排房子最东边是冯海东的家,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团职干部。他有个姐姐,好象还有个哥哥。我俩的年龄和个头相仿,平时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成了好朋友。后来他的母亲病逝,小小的年纪遭此家庭变故,我听到消息很为他难过一番。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一齐放学回家的九个孩子,在部队院内的花坛里,留下了一张宝贵的照片。拍照的是一名部队军官,他两岁多的儿子站在我和冯海东的中间,和这群哥哥姐姐们以及摇曳的丁香花灿烂地笑着,不久,九个孩子以及其他的小伙伴们在经过短暂几年的相处后,又跟随着父母奔向四方,此后再无音讯。

在部队生活的日子里,我认识了野外一种叫塔头的植物,在被惊起的野鸭子藏身之处,捡拾一枚枚鸭蛋;体验了冬天用舌头去舔铁皮,生生撕开的火辣辣感受;见到站满大院的人们,观看周总理去世的记录片时齐声恸哭的震撼场景。曾经跟随着母亲同部队家属们坐在带蓬的军车里,去德都县的五大连池欣赏火山岩石;也曾经在去往北安县的路上,看到不断延伸的水泥路面,居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镜子闪闪发亮;也曾在一群士兵的围观起哄声中,我和冯海东一身泥土,搂抱在一起摔跤的场面;也曾在露天场地观看电影《暴风骤雨》,记住了反面角色韩老六和他标志性的老头帽,以及我被父亲强迫戴上老头帽哭着去上学。

我问过儿子他六七岁时发生的事情,他摇摇头一脸茫然。有些人和事一旦散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在我零星的记忆中,唯独没有听见军号声响起。生活在部队大院,每天几次嘹亮的军号,我竟然毫无印象,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甚至有些不可原谅。

有时越是回忆,就越迷茫,越失落。我时常在梦里回到了家,这个家是我迁到饶河之后的那栋老房子。那个遥远的家,也许太过飘渺,让我在梦境里很难寻找。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衰退,这些少的可怜的记忆从我大脑中流失。一个没有故乡记忆的人,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和故乡隔着重重山岳、条条江河,它位于嫩江之畔,我在完达山麓、乌苏里江之滨。九十年代中期,我一度产生了回去看看的念头,如果当时去了,一定能看到我想看到的一些人和物。但是现在,我却没有了信心,国家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每个角落也都是一场巨变。

不知道曾经的小伙伴们,如今身在何方,你们现在生活的还好吧,是不是也会时常怀念一下当年部队的生活,我们共同的往事,偶尔念叨几个人的名字,会不会有我?

作者简介
王铁兵,1972年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0)

相关推荐

  • 亚坤夜读丨《兵生活》㉞当好兵(有声)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7-09 21:3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这一份守望,是与生俱来的. 新兵的服装发下来的时候,心里虽然痒痒的,起初还不好意思穿出来.但终于禁不住弟弟妹妹的 ...

  • 难忘1949|忆故乡浴火重生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岁月留痕] 难忘1949 ――忆故乡浴火重生 文|唐开云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哟 共 ...

  • 童年(三)

    人,大抵都是一样的:在回忆里寻找方向,在向往里寻找力量.我的思绪就一直徘徊在记忆里,我的目光却努力地投向前面最远处.我把自己的将来,紧紧地嵌在了自己的记忆里,那里有我远行的力量,还有方向. 我的思绪, ...

  • 【乡愁】一个人的村庄

    炊烟从林间冉冉升起,裹着思念,停留云端,那久违的麦香破窗而入.母亲爬在灶门口,吹着黑灯瞎火的柴禾,吹着内心莫名的疼痛,平凡的日子象潮湿的苦艾一样被一次次点燃.那些蜗牛一样古朴的屋舍不复存在. 临窗听雨 ...

  • 【我的乡情87】肖水泉:回乡的酸楚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回乡的酸楚 肖水泉 扳着手指头算了又算,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回故乡了. 在我的记忆中,院子里的那群光屁股小孩子应该还在上学吧:和我一起捉迷藏抓蝈蝈的伙伴们,也该成家立业了:那些看 ...

  • 李发明:父亲说燕子又回到我的故乡(外一首)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父亲说燕子又回到我的故乡 (外一首) 李发明 那年在老家修好房子 就很少回家 父亲一个人在家守着 母亲走得早 ...

  • 马庆彬 | 阅读故乡( 组诗)

    阅读故乡 文|马庆彬 阅读故乡 沧桑是历经的 我没有 我只看到马车和邮箱 一杯咖啡 灼糊了一片世界 甘美的苦楚锋利的手刃古城堡里哀怨的公主 咿呀中的诗经没有了李白和歌德的世界 喧染着古怪的精灵 碧海波 ...

  • 同题诗:《旧屋檐》|| 《阡陌文苑》

    内容上传到公众平台后 可以添加音乐 关注"阡陌文苑",一起坚持全民阅读计划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 ▼ 旧屋檐 同题诗赛<旧屋檐>作 ...

  • 听 夜 的 声 音

    在城市呆久之后,回到故乡,越发觉得故乡的夜晚才是真正的夜晚. 虽然和童年相比逊色了一些,但至少在夜色弥漫之后那稀稀疏疏的灯光比不上城市的霓虹灯那样昼夜闪烁:想看场电影都是奢望的夜生活更比不上城市大卖场 ...

  • 林锦兵画燕子

    燕子 立春 新柳

  • 李思民║秋雨里,想起父亲

    秋意就这样渐渐深了. 我躺在老家老房子的老床上,任秋雨敲打在鳞鳞千瓣的瓦片上,淅淅沥沥由远而近.这样的雨夜,无疑会渲染出一片诗意的悲凉. 子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睡,飘零的叶凋落在迷蒙的屋前,窗外萧萧斜雨 ...

  • 记忆中的故乡 / 文:李国富

    满吴台孜:记忆中的故乡 李国富 我的故乡在安徽省淮南市,原来叫毛集乡何台村第一生产队满吴台孜,现在是毛集实验区何台村满吴台孜.我1969年正月出生在这里. 1976年9月,我到何台小学报名读书,当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