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好人心

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识好人心。这句话一经说出,就饱含不平和怨恨的味道。

诚然,生活中不识好人心的人确实很多,他们把别人的好当成习惯,认为理所应当。对别人的付出和帮助不但不予往来回报,反而不满,变本加厉地挑剔、索取,甚至提出更多的要求。有的人还排斥和拒绝以及诋毁他人的好心好意,这种不识好人心的人着实让人讨厌,让人渐渐产生近而远之的想法。这种人大都是挑三拣四,包容心不够,为人刻薄,自卑自私,不够大度,情商低下,比较矫情的。他们不懂善待别人,有时候不会与人为善,只是单方面一味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忽略他人的感受。

现实中不乏其人。但是,拒绝别人的好心好意,或者表现出不领情,究竟到什么程度才能定义成'不识好人心',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因为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提倡尊重他人,尤其更强调尊从自己的内心。那么究竟是'好心好意'被'不识好人心'了,还是对方真的不懂得尊重你的想法,始乱了'我是为你好',需要彼此都具备很好的认知意识和判断力。

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你是否用'不识好人心'去绑架别人的思想和自由,用自己的所谓'好心'和'我是为你好'去等价交换他人的情感?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被父母的'我是为你好'、'我是担心你才如何如何'、'我们是过来人'等等的'好心好意'所绑架,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去约束和规范着父母的行为和思想,他们希望父母能充分尊重和尽量遵从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时代不同了。因此,他们希望父母最好能接受并遵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就无疑导致两代人相互之间太多不融洽。父母拿着'过来人'的所谓'成功经验',顽强地与儿女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以及生活理念相搏,相抵,相抗。结果,是以'别操闲心'与'不识好人心'的相互对立而相持着,矛盾着。

不过,你得承认,真正的不识好人心确是一种不满足和不懂感恩的不健康心理。它是源自索取心理和自私的贪欲。而操闲心乃至多管事,又是到了一定年龄段的人易犯的毛病。总之,言语分寸的得体把握和遇事拿捏得恰到好处,是需要每个人的时刻自省、自悟、自律,以及虚心学习他人长处,补己短处,才能够达到的,需要不断地修炼内心,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判断力和觉察力,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交流,相互磨合,而达成更现实合理的共识。

其实,无论时代、无论年龄、无论辈分,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而理性地科学地尊重事实,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而不要盲目地吸收那些没经科学论证过的理论,去固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学习,谦虚谨慎地去接受他人的经验和观点,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增强自身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正所谓分寸拿捏准,凡事自然行。就会尽可能地避免'不识好人心'和'多管闲事'的问题出现,达到彼此间对问题处理的观点和认识的和谐统一。

更新于 2019-11-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