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哪一个对学生成长影响更大?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随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加快,我们向往的象牙塔似的学校几乎已经不再存在,学校无时无刻都在社会各种各样信息包围当中。很多老师非常苦恼,在学校里面很乖的孩子回家两天立马就变了个人似的,以至于做德育的老师们感叹5+2<0。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也应该预料得到社会是个大染缸社会中得到的经验,要远远比学校的课本上的间接经验,对孩子影响更大,社会中的事情更具体对孩子的情感也更加有冲击力。

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指传授我们的学科知识,育人更多的则是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是社会行为规范。传授学科知识现在也收到了校外辅导机构的冲击,这里不是主要讨论的内容暂且不提。我们主要说是育人,也就是在学校里面学习的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与在社会当中学到的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到底有什么区别?

学校里面的行为规范更多的是课本知识,以背诵记忆为主。比如说,尊老爱幼,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一些规范,要讲礼貌,举止端庄等等……可是在社会当中,我们发现在学校里面学的知识,并不能得到验证,甚至会适得其反。比如说闯红灯的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再比如说一些请客送礼、投机取巧、作弊等行为,在社会中反而过得非常滋润。

如果说学校教育传授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一些知识或者是命题的话,那么社会教育则是检验这些命题的一个过程。很明显,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得到了好的检验,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则没有得到证明。

比如说,学校教育说“助人为乐”,可是在社会当中,我们发现帮助人并不能得到快乐,反而可能战战兢兢惴惴不安。再比如说学校教育说不要作弊,但是在社会当中,我们发现作弊的人往往受益甚大,甚至他们的老师也会在学术、教学等方面进行表演造假。

育人需要社会教育的深度参与

我们很多老师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书暂且不谈,育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老师没有办法把书本上提及的社会行为规范都让学生以一一体验,即便是老师能够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看到的是正面形象,可难免在社会中有很多丑恶的事情让孩子们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些不好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学校教育传授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不可靠的,当孩子们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会非常抵触学校教育当中所传授的各种道德知识,这使得学校教育在道德方面非常不利。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孩子们来说眼见为实。

社会教育如何参与育人?

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当中,任何的负面的丑闻几乎都无法掩盖,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孩子们接触到这些丑恶现象,所以我们只有勇敢面对这些丑恶现象,深度剖析事实,让孩子们分清这些丑恶现象是个体的原因,还是社会行为规范失调的原因。要让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喜欢参与社会事务当中来,尤其是愿意、勇于认识和改变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让孩子们理性面对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并积极分析思考个中利弊。只有如此才能够让社会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影响。而那些往往以种种莫须有的原因掩盖事实,让孩子们无法得知产生问题的原因,无法对这些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进行分析,那么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中则会让本来个别丑恶的事情推演成整体丑恶,以至于无助之下走向极端。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