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OPPO同时吃瘪!这招太狠了......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智能手机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尤其在充电领域,不少国内品牌的有线或无线充电技术更是为行业树立了全新标准,「将充电功率推上新高」也成为了不少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发布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却给这些冲击高功率无线充电榜的品牌与手机消费者们「浇上一盆冷水」。意见稿中提到「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应当……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可以说以官方文件的形式为高功率无线充电冲榜行为写下句号。
看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问号——手机高功率充电不是好事吗?工信部这样「一刀切」的规定会不会有点「开倒车」的意味?或者在用「看不见的手」为某些品牌保驾护航?
无线电管理现况
如果大家对有完整看过这个《暂行规定》就会明白,这个规定的本意并不是用行政手段限制企业发展,甚至与品牌竞争没有任何关系——条例制定的真正目的是「规范无线充电使用,避免对无线电业务产生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虽然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无论是1901年尼古拉斯·特斯拉设计、用来跨洲无线输电的「沃登克里弗塔」(特斯拉塔),还是由小米推出的无线充电器,它们本质上都是无线电发射设备,在工作时都会向周围发送无线电波。而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因通讯、军事等领域的需要,无线电频段都有着相应的管制。
以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为例,这个由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共同发布的管理条例第三条就列明「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无线电频谱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有偿使用的原则。」同时第六条也列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不得对依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造成有害干扰……」
即使是互联网或手机从业者,也很难保证这些「11点前下单明天就能到」的无线充电器究竟会不会对现有的无线电通信造成干扰。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发射功率),将无线充电对无线电通讯的影响降至最低,虽然有些「一刀切」,但也依然是最容易实践的做法。
为什么大家这么大意见
尽管这还只是《暂行条例》的意见征求稿,也就是说这份文件离正式规定还有一定变动空间,但在不少手机用户眼中,这个《暂行条例》无异于给朝气蓬勃的手机发展泼上一盆冷水。提升无线充电功率,让无线充电能和有线充电一样快是不少手机品牌的发展方向,在某些品牌的实验室里,60W甚至是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已经蓄势待发。因此有用户对《暂行条例》表示不满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但在大家发表自己看法之前,不要忘记这只是一个意见征求稿。就像罗翔老师常引用的那样,「法律一经制定,便已落后于时代」,更不用说这个甚至还不是正式的法律文件了。
规定制定时很难预计到未来的发展,这也是意见征求稿发布的意义——吸纳从业者、专家与大众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及时做出调整。而且不要忘记,这种关于行业的规定从来都不是有关部门「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在推出意见稿之前想必也参考了多个品牌的意见与建议。与其在微博批判「开倒车」,倒不如在指定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让相关规定能与时代共同进步。
对手机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而且,在我看来,这个《暂行规定》看似限制了技术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锁,却是一个对大众消费者有利的规定。对手机品牌来说,无线充电的「军备竞赛」显然不会就此停止,既然有关规定给出了终点线,那品牌的发展方向将有望从「徒增功耗」的高功率传输,改为「如何维持高功率传输」。
大家都知道,手机的充电技术通常标注的是「峰值」,无论有线充电还是无线充电,这个「峰值」通常都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即使不考虑涓流充电等电池保护技术,受温度等条件限制,长时间维持高功率充电对现在的品牌来说几乎不可能。
只能维持一秒的100W快充,实用性其实远远不如能从头充到尾的50W「慢充」。这次《暂行规定》的发布,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高功率方向错了」,但也确实对品牌起到了引导作用:将品牌的研发力量从三秒高功率的「噱头」引导至「长时间50W」上。照这么看,这项规定其实也算是推动了手机技术的发展,对消费者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暂行条例》定稿,手机品牌会放缓对高功率快充的研究,将重心转移到优化充电上。当50W无线快充成为标准制式后,厂商将不再比拼充电功率,而是更实事求是地比拼「不降功率充电」的时间,让这50W充电变得更有意义。
再说了,潮流就是个循环,等50W无线充电脱离PPT,成为可以真正稳定使用的技术时,说不定我们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重回换电池时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