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说服高手

实用菌的性格一直都偏内向。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那些情商高,看起来特别会说话的人。

他们的嘴就仿佛被开过光一样:

说什么,别人也愿意相信;

提什么建议,别人也更愿意采纳。

明明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会更具有说服力呢?

后来跟这样的人相处多了,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确实有一定的感染力,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更重要的是,他们太懂说话的技巧了。

当然,这并不是很表面的一些方法,而是基于对于人性的了解和思考。

只有掌握了“人”这个底层逻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经过许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

人类是有天生的利他本能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性格中自带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和保护他人的特质。

“做好事”能够激活我们大脑中关于“满足感”的区域。

《新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提到这么一个案例:

心理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曾发现,一个仅仅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大人有什么东西够不着,就会自然起身帮忙。如果大人手里抱满东西站在门前,小家伙还会主动为父母拉门。

所以,在了解“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沟通技巧,往往能达到令人惊喜的说服力。

我们很难做到二次拒绝他人。

如果想要对方答应某个请求,不妨先提出一个听起来更过分的要求。

文人鲁迅曾说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大屋子人,只有你一个人想要开窗,大部分人都不同意。

可是,如果你提出要把房顶掀了,遭到众人拒绝后,再去提议开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同意。

很多人评价说,这是折中心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要是再往深了一想,明明一开始大家的意愿都是拒绝开窗的,并且某个人也确实很难对群体的利益造成实质性的破坏,那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呢?

因为再次拒绝他人,内心是很难受,甚至会自我谴责的。

这样的心理策略,也叫做“以退为进”。

——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背后,其实隐藏着合理的诉求。

忍不住做更高尚的人。

如果想要对方慷慨解囊,自己就要先做一些慷慨的事。

在平时的社交行为中就可以发现:

那些让我们感受到善意的人,我们会想要回报更多的善意。

比如,生日时收到了小张的礼物,就想找个契机回个价值更高的礼;

工作上遇到了困难,领导不厌其烦的帮助自己,那么自己也会更卖力的工作。

这就是一种“投桃报李”的心理。

主动的慷慨行为,能够唤起人的高尚之心。

《新乌合之众》中还提到了一种情况:

——各个公益组织的募捐行为。

为什么有很多人自愿做这种没有回报的付出呢?

因为这样的行为,能够使内心感受到无私和高尚。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某种心灵的升华,而“高尚的行为”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所以,想要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

首先,自己要学会先在关系中付出;

其次,要适当隐藏自己的“私心”,至少说出口的目的,在对方的价值观中是需要比较纯粹的。

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更愿意为他人做出让步和牺牲。

现在,你可以想象这么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马路上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玩耍,他看起来很危险,但暂时没有车辆经过。

第二个场景:

马路上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玩耍,正好有一辆卡车冲过来,他马上就要遭遇危险。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你更可能会上前保护这个孩子?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心理压力能促进人的慷慨程度。

我们在媒体上也经常能看到这种见义勇为的新闻。

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在紧张、刺激的状态下,更容易做出利他的反应。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酒局上的生意更容易谈成:

因为酒精能够使精神状态高度兴奋起来,同时也麻痹了神经,减少了“权衡利弊”的思考。

所以,想要对方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或是更认同自己的观点,可以尽量减少他理性思考的时间,多聊一些感性的话题,调动他的情绪。

任何的沟通技巧,如果离开对于人性的思考,不亚于纸上谈兵。

所谓的高情商,正是因为了解“人”,所以能在彼此舒适的基础上,达到谈话的目的。

当然,人也是多面体。

谈话场景的不同,表现的状态不同,人的性格不同等等,决定了沟通的复杂性,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如《新乌合之众》中提到的一个观点:眼光要往上走。

先找到共性,再去挖掘和感受对方的个性,你也能成为高情商的说服高手。

(0)

相关推荐